中央研究院第二十一屆院士會議,在新任院長李遠哲的帶領下,終於走出了一個異於往昔的新氣象。從院士的諸多建言中,我們不難體會海外院士對國內學術發展期望之殷切,以及他們樂意貢獻一己之長的誠意。然而,從院士、國內學術界到社會輿論對中研院定位與未來發展的討論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大家其實並沒有試圖先去釐清一些重要的問題,然後才來討論可能解決的方案,以致大部分的討論都陷人纏離不清的困境。
譬如說,中研院是由院士會議及院內各研究所兩個部分所組成,二者之間其實並沒有必然的關連。當我們問中研院院士在國內學術發展上應扮演的角色,與間中研院各研究單位應如何發展,是二個完全不同的問題。換句話說,院士會議是全國學術最高的領導組織,而院內各研究所的定位其實是相當隱晦不明的,所以在討論中研院未來的發展時,必得先將這二個層次區分開來,才能顯出問題的癥結!
我們如果回顧中研院發展的歷史,中研院是先有研究所組織的,但是我們必須瞭解,在民國十七年那種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下,創院先賢們所提出「唯一之救國方法,止當救亡圖存,致意青年有志者,從事於最高之學問,歷二、三十年沈浸於一學」的苦心。因此當時成立研究所的目的,是試圖在中國的學術沙漠中呵護學術命脈之延續。
建言不能即興、空洞
但是六十六年後的今天,台灣學術發展的環境與民國十七年相比,顯然是有天壤之別。因此我們在談中研院內各研究所未來發展時,絕不是「期待中研院貢獻學術研究於宇宙的精神」這句空洞的期許就可以解決的,而必須將之擺在全國學術發展的大環境中討論才有意義。
我們必須要問中研院各研究所,在民國八十三爭的今天,在台灣學術界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從事基礎研究?那它與大學的基礎研究有什麼不同?培育高級研究人員?不收研究生,怎麼培育人?發展重點科技?為什麼要在這裡,而不在別處發展?提出這些問題並不在苛責中研院內的研究所,其實同樣的問題也適用在各個大學及其他研究機構上。這些問題先不釐清,我們學術發展的討論永遠在打混仗,資源的統合規畫永遠只是句口號。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也就不難有出院士們未來在領導國內學術發展時,應該做些什麼樣的準備了。即興式的建言與不瞭解國內學術環境卻強力推動的研究計畫,對國內的學術發展都難以發揮作用,或甚而「雖日愛之,適以害之!」
中研院以前的大家長胡適之先全不就說過:「沒有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也許是院士們該身體力行道句話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