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儀表板上鮮紅跳動的數字,東雲公司新市化纖廠發電部門的人員輕聲交談:「這個月大概可以破一千五百萬。」
潔淨明亮的汽電廠控制室裡,儀表板上三個不時跳動的數字,兩邊分別是兩部汽電共生發電機的發電量,中間的數字則是併聯輸送給台電的電量。去年,東雲每個月平均賣給台電約五百萬元的電力,今年增至每月一千四百萬元以上,這個數字仍在增高之中。
汽電課一位組長驕傲地說:「汽電廠最初只是為供應製程用電,我們卻把它變成營利單位。」
過去一兩年來,化纖原料的價格節節攀升,生產成本提高,全國人造纖維廠商中,去年只有兩家在賺錢,東雲就是其中之一。東雲公司總裁陳由賢不諱言,這與東雲的汽電共生有密切關係。
生產聚酯絲、聚酯棉及聚酯粒的東雲公司化纖事業本部,是東帝士集團的根,創立於民國六十一年。陳由賢指出,東雲每個月有兩萬多瓩的耗電量,如果自己發電,比向台電買電划算,發電成本也比台電低。
經濟效益的考量
「當初投資汽電共生,完全是為了經濟效益的考量。」陳由賢明確地說明自行發電的原始動機。
化纖本部副總經理翁森義也回憶說,「油太貴,電不穩」是東雲設立汽電共生廠的主因。
東雲公司的經驗裡,台電的供電始終不夠穩定,而生產化纖材料的機械非常敏感,一有「壓降」,很可能造成「斷紗」,產品就成了廢料。副總裁沈杉華舉東雲泰國廠的例子說,現在泰國廠一年至少遭遇四次壓降或停電,常為了這種損耗苦惱。因此東雲也計畫近期內在泰國廠裝設汽電共生發電機。
東雲自已發電不僅成本較低,效率和穩定性也較高。公用部鄭柏岳課長自信地說:「六個月來沒有跳機紀錄!」
位於台南縣新市鄉的東雲化纖廠,目前有兩部汽電機組在運轉,第一部的發電容量一.四三萬瓩,民國七十五年開始運轉,第二部容量是二.八五萬瓩,三年前開始運轉。除了供應自已所需電力外,每小時平均售給台電一萬多瓩。為配合擴廠計畫,東雲正規畫第三部機組(五萬或一0萬瓩),預計年底可以動工。
東雲化纖廠獨力發展出來的「電力管理系統」(PMS,Power Management System),採用電腦化控制,是全廠電力的靈魂,並且使東雲省掉許多人力和大筆管銷費用。
原本要用人力監控、層層開會來做管制的能源體系,在精密儀器和專門技師的掌控下,運轉得更精準,把損失減到最低,甚至把售電利潤提到最高。從進料到出貨,包括發電廠操作,每部機具、每個部門都由「分散式控制系統」(DCS)監控,把每個瞬時狀況送到PMS,再由PMS整體調控。
這套自創的系統,最早由東雲和一家軟體公司合作開發軟體,但上線後所有的修改增補,全都是東雲的電腦部門自己來做,到今天都隨時在改進。儀電課課長陳博志解釋,這種自動化系統不是一裝上就能發揮最大功效,必須經過至少一年的試運轉,電腦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數據,才能逐步找出最合適的模式。
敏銳掌握電力異常
PMS不但在管理上發揮功效,還可以在台電的系統發生異常狀況時保護生產設備,卸載、遮斷都由電腦控制。因為PMS感應敏銳,台電萬一發生異常,東雲常比台電地區人員先知道。
由於東雲的汽電廠與台電併聯發電,台電方面一旦出現跳機、突然斷電等異常現象,工廠若不預防,就會蒙受慘重損失。比方說台電的電壓突然降低,東雲又沒有遮斷與台電的併聯,那麼東雲的電就會被台電「吸走」,工廠生產供電瞬間下降,可能使現場全部產品報廢。
生產化纖的製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熱能和冷凍,東雲早期是用燃油蒸氣鍋爐供應製程。汽電共生後,鍋爐產生攝氏五五0度、每平方公分一百二十公斤的高溫高壓蒸氣,推動發電機轉動,發電用過後的低壓蒸氣,分別在二十二公斤及廿二公斤(每平方公分)處抽出,供應製程及推動吸收式冷凍機。誠如機務課組長洪鐘民所說「一滴水也不浪費」。
根據經濟部能源會統計,許多產業的冷凍機是耗電最兇的機具,化纖製造就是其中之一。能源會工程師蘇金勝稱許東雲的吸收式冷凍機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東雲的吸收式冷凍機,用汽電共生的低壓蒸氣推動,淘汰巨型馬達、減少用電,也降低噪音。管理冷凍部門的張國彬課長蹲下身來,指著冷凍機的底部說:「改用蒸氣後,現在只要用這兩具總共一0匹馬力的小馬達,就可以取代過去、六三0匹馬力大馬達的效果,耗電暈才七瓩。」
擁有好幾位留美博士的東雲研發部,除了研究產品外,也致力製程改良。例如自行研究成功的「直紡」流程,使聚酯聚合物不經融壓過程就直接紡絲,省卻不少熱能及電能的耗用。
就發電廠的設備而言,東雲也不斷在改良。站在兩部機組的輸煤帶中間、沒有煙塵,也沒有滿地碎煤渣,為了達到更高效率、更省空間、更清潔的目標,汽電二廠把一廠使用曲折的輸送管改成直立抽取式。
正全力邁向自動化生產的東雲化纖廠,發電機和生產機具都是二十四小時運轉,廠區沒有辦法在隨手關機、隨手關燈上省電,但東雲民國七十四年就自行設計了一種高效率反射燈罩,可以少用一半日光燈管,室內亮度不減。
高效率的環保精神
汽電廠的煙囪高七十公尺,在兩公里外的地方都看得見。它二十四小時在排氣,但不排煙,也不放有害氣體,原因是採用了靜電集塵和廢氣脫硫設備。公用部鄭柏岳課長說:「效率可達到九九,九五%,結果符合所有環保標準。」東雲在這兩項設備就有上億元的投資,另外還要運轉費用,以靜電集塵器來說,每月運轉費用就要九十萬元;此外還有污水處理及循環使用設備。
環保設備、節能設備的投資和運轉是一筆龐大的開銷,但陳由賢評估:「長遠來說還是省。」
東雲一面運用既有的電廠培訓汽電技術及自動化管理系統等方面的人才,另一面也在海外競標發電廠建設,似乎已經為國內電業開放民營做好了市場攻堅的準備。追個以化纖起家的公司,不但充分體現了汽電共生結合開源及節流的特色,更把電力事業視為一種具有前瞻性的投資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