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左起 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暨上海台商協會會長李政宏、立法委員曾銘宗、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
11月3日第14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上,「兩岸經貿大未來」論壇由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立法委員曾銘宗,以及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暨上海台商協會會長李政宏,共同討論兩岸經貿的前景。其中,曾銘宗一語道破台灣應該正視及調整的方向。
「一提到『兩岸經貿大未來』,我一開始想,這不是2008年的老題目嗎?但後來想想,其實這是個放在哪個時代,都有意義的議題!」論壇一開始,擔任主持人的馬紹章,即點出了老問題的新意義,尤其目前兩岸局勢和經濟格局在變,思考未來,才會有更具戰略性的籌碼和機會。
特別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任何國家和地區如果不建立或加入自由貿易區,就將失去眾多的貿易和投資機會,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就有被邊緣化的風險。兩岸經貿關係有高度的互補性,台灣經濟過去與大陸市場密切相連,但在兩岸關係進入急凍的情況下,兩岸經貿未來將如何發展?台商又需要做怎樣的調整?
曾銘宗:加入亞洲大家庭 才能高度參與世界經濟
對此,曾擔任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曾銘宗就分析,未來即是亞洲的時代。亞洲開發銀行預估,到了2050年,亞洲GPD將占全球51%。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更推測,雖然2011年中國占全球GDP的11%,印度為7%,均低於美國的23%、歐洲的17%,但到了206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GDP占全球比重達28%,印度也將成長為18%,擠下美國(16%)和歐洲(9%),成為全球兩大經濟體,顯見亞洲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重心。
他進一步指出,面對未來,台灣應該順勢而為,強力布署中、印、東協等全亞洲市場。事實上,這幾年,台灣在亞洲的布局確實也愈來愈吃重,以台灣出口實績來看,2006年台灣出口到亞洲的金額占全球65.6%,而到了2015年,則已成長至72.1%了。
然而,兩岸經貿向來有著既合作又競爭的微妙關係,曾銘宗認為,政府應該想盡辦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雖然這有難度,但政府仍得積極藉重台商在全球的勢力和布局實力,找到突破口,加入亞洲這個大家庭,才能高度參與世界經濟。
李政宏:參透中國政策方向 才能抓住商機
至於在大陸經商逾20年,現任上海冠龍閥門機械公司董事長,更曾獲選上海市十大青年經濟人物的李政宏,接續曾銘宗的觀點,提出台灣人在大陸的新機會。
首先,目前布局大陸的台商都在思考多角化問題,如瞄準大陸的「養老行業」,以及因應二胎化之後,每年新增600~800萬新生兒的「嬰童行業」。另外,台灣當下在文創素養仍有優勢,因此包括觀光休閒、文創娛樂都是可以在大陸開發的機會。
其次,大陸物聯網發展快速,亦是台商企業應加緊鏈結的項目。同時,以往「流水型的生產」亦即量產的模式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客製化」和「個性化」的商品,值得台商關注。
李政宏也提醒,由於中國未來將是全球最大經濟體,這點是台灣無法忽略的。既是如此,就應該參透中國的政策方向,才能抓住商機。例如,大陸目前極力推動「雙創產業」,並喊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這其中就蘊含了許多機會。
另外,中國目前正執行去產能、去庫存、綠能商機以及一帶一路等政策,這些都值得台灣思考如何一同參與。最後,李政宏特別強調中國經濟的縱深很深,商機不只在沿海,目前隨著大陸城鎮化政策實行,二、三線城市的基礎建設、人力需求,都是無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