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赴陸求學下的衝擊反思:擁抱機會與挑戰,台生也可以不一樣!

【遠見 × UrSchool︱學習經驗談】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16-10-14

瀏覽數 39,700+

赴陸求學下的衝擊反思:擁抱機會與挑戰,台生也可以不一樣!
 

分享人: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碩士/蔡沛穎

照片提供:蔡沛穎

UrSchool採訪編輯: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 / 黃培陞

關於分享人:

我是蔡沛穎,畢業於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因緣際會下選擇在畢業後到北京大學念金融碩士,一方面希望想透過研究所補足期貨、股票市場等金融知識,另一方面想跳脫台灣教育環境到另一個不同視野的地方看看。

在北京的兩年期間,和幾位朋友一起創立粉絲專頁:「灣妹的北京絮語」,內容主要分為三大方向:兩岸交流、當地軟體使用分享、風俗民情,我們希望以相對客觀的角度來和台灣朋友分享我們在這裡的生活點滴,也盡量在求職、學校之外,觸及更多如旅遊、美食、競爭力、求職方式等不同議題,讓大家看到不同層面的差異。

衝擊 I:你應當舉手發言

修讀課程的過程中,最讓我驚訝的是老師與學生間的熱烈交流,不同於在台灣時經常只是聆聽講課的方式,在北大上課經常見證師生間激烈的問答,老師總是非常期待學生提問,有時候全場沒有問題甚至會認為學生不夠認真;另一方面是老師對於市場的了解程度之深,也許是專業碩士的課程安排關係,北大的師資會有比較多的業界經驗,像是之前就有一位教授曾負責沙烏地阿拉伯皇室的資金管控,因此能和我們切身分析,對比於政大教授則是更多的帶給學生政策方面的概念。

衝擊 II:機會之多,競爭之大

因北京的政經特殊性,在這裡不僅能看見全中國的人事物,還能看見國際金融人才及企業,與世界一較高下。從市場格局看,前幾年台灣因為市場逐漸飽和,一些國際性公司如瑞士再保險、巴克萊證券、法商巴黎證券等,陸續從台灣撤資,但在北京卻不乏大量世界五百大公司進駐;從工作職缺看,以麥肯錫為例,他們在台灣可能只招一名應屆生,在北京或上海卻招五至六名,雖然整體競爭也相對激烈,但至少有缺額就意味著「有機會」。

衝擊 III:進一步勇闖,前所未料的實習戰場

與台灣不太一樣的是,這裡的實習是只有在學生可以申請,已經畢業的人通常不可以申請,與此可以感受到就業市場對人才的態度之不同。為了最終拿到一個心儀的工作,大部分金融所的同學履歷上都會有投資銀行、諮詢,或私募及風險投資公司的實習,在同儕競爭激烈之下,很難有時間慢下來去思考自己熱愛的是什麼,每天的生活彷彿只有努力地投簡歷、廣泛嘗試,盡量在就學期間「存」到這些經歷。

即使很幸運拿到了實習,我第一年走的卻沒有很順利。一方面課業繁重,有點難以在學期間實習;另一方面還不是太了解這裡的求職生態,花很多時間探尋這裡的生存法則、工作方法,特別是從台灣過來的我,溝通上仍是一大挑戰,像是可能整理一份錄音檔,就會遇到很多口音聽不懂或用詞不清準等問題,最後一份基礎工作都要做好幾次,雖然老闆多半可以體諒,但一開始就會有點氣餒,甚至覺得為什麼文化不同會被說成是「錯誤」的,當時花了很多時間慢慢調適,也跟同事溝通,最後找到工作的方法和調整心態,才比較能夠適應工作環境。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簡單來說,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反思,但這也是當學生及在北京的好處,因為每天有很多招聘訊息,工作上也可以有機會犯錯,所以可以不斷去嘗試、不斷去確認自己方向。

接下來:回過頭來檢視我所生長的地方,怎麼樣讓台灣更好?

許多人說這裡的人多有「狼性」,其實從環境面而言,他們每個人都要在十三億人口中當最好的那個,才可以存活下來,所以目的性多半強烈許多,剛開始接觸時確實有點不習慣,就好像交個朋友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才有交談的必要,但想想每個人都很忙,誰都想做最有效率的事情,慢慢的也就開始往「讓自己有被當作朋友的價值」這條路去努力,情況似乎就好一點。

反觀相對不那麼競爭且發展成熟的台灣,人們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可以不必專注於所有人認為最好的道路去競爭,反而在文化或情感面的軟性實力有更好的培養,造就了友善而溫暖的環境;正是這樣的不一樣,我們才應該停止用大陸的狼性來勉勵台灣人,因為台灣有自己的特色,應該適當的加強,才能打出不一樣的競爭力,也許人家是狼,我們還是可以當團隊裡的潤滑劑,而不是把自己也變成一隻披著狼皮的羊。

另一方面,談起兩岸關係不免提及政治,許多人對於台灣、中華民國、大陸、中國等這些名稱進行爭論,當然這些名稱有他們背後權力代表所要擁護的價值,但在這一年的接觸中,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讓台灣實質上變得更強、國際上更有話語權,這就像前面提及的「讓自己有被當成朋友的價值」概念,只有實質的內容才能站得住腳,而這當然不可能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每個人都可以盡一份心力的。

一昧的批評或效法並不會帶來任何理解,對於台灣現有及未來的困境,不應該單方面譴責年輕人有多沒有狼性,更多的可能的包含了上一代決策之下的產物、整體環境的發展、國際地位的處境等;我所認識的台灣,培育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孕育了良好的文化素養和獨到的樂天,也許短期內我還無法為台灣做出太有力量的幫助,仍希望能透過一些文字和想法,鼓勵大家一起往對的方向努力,讓台灣整體越來越好。

從大陸省思台灣,我認為台灣還是存有許多資訊不對稱的地方,例如:很久以前台灣的求職管道還是相當不暢通,近期才有學生寫了一個網站,讓求職者可以知道薪資本該多少?企業試用期又是如何?我覺得台灣並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發現問題的人,如果有機會回台灣發展,我應該會試著先去找到問題,進而推動些什麼,讓台灣更好!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赴陸求學下的衝擊反思:擁抱機會與挑戰,台生也可以不一樣!_img_1

>>更多教育分享資訊可至UrSchool網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