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它將是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為民眾提供免於憂患的健康療蔭;也有人說台灣的土壤已冰凍三尺,這個制度是在腐爛的根基上建大樓。全民健保──台灣有史以來最浩大的社會工程,究竟將如何改變現有的醫療環境?在切不斷的時空座標中,將如何勾勒2000萬人的健康前景?奔向福利國家的道路上,台灣一步一踟躕。
「台灣是生命共同體」、「主權在民」,我們的政府在最近一年,不斷地對大家這麼說。用什麼來驗證這句話的真心誠意?或許全民健康保險法案會是個好指標。
全民健保──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法案,第一年的開辦費用保守估計為2480億台幣,接近今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的四分之一;一旦開辦,台灣2000萬民眾一年要直接負擔1000多億元,而政府負擔的800億元,也是間接從市井小民涓滴稅捐而來。全民健保開辦三年以後,每年預估要3000億元以上的經費。這樣的一件大事,生命共同體裡面的每一個主人瞭解多少?
這個從民國75年就開始規畫,歷經四任行政院長的法案,在兌現「七月底完成立法」、「八十三年底實施」的政治支票壓力下,似乎是箭在弦上。但看看現實:衛生署長張博雅形容全民健保是「在腐爛的根基上建大樓」;六個健保版本在立法院還無法進入逐條審查;5月初,行政院政策急轉彎,放棄了規劃五年的公營公辦制度,提出成立基金會的方案,至於什麼是基金會,決策者要6月才赴國外考察……。這當中,民眾有多少發言權?
和台灣同樣正加快腳步推動健康改革法案的美國,柯林頓總統夫婦利用各樣的管道向民眾解釋,還在電視上公開接受民眾的質詢。在高唱民意至上的台灣,漫長的數年間,卻沒有一篇相關的研究報告公諸大眾。整個過程,民眾只能在一旁默默看戲,而且還看不清戲台上演的是什麼。
遠見雜誌在5月初與政大新聞系合作,對全台進行2000份問卷的抽樣調查,結果發現,雖然有近八成的受訪者聽過全民健保,但詢問更進一步的看法,如保費比例、實施時間等,卻都有近三成的人不知道或沒意見。
從本專題借鏡國際篇可以看到:全民健保在每個國家實施之後,都發生資源有限、需求無限,增稅跟不上財務負擔等一籮筐的問題。台灣並沒有更大的優勢,國民豈能茫茫然地接受一張攸關全台,以後卻不知由誰負責的政治支票?
到底政府規劃出來的全民健保內容是什麼?它與過去的公勞農保有何差異?對於國家財政和每個家庭的經濟,會造成什麼衝擊?受保人可以期待怎樣的醫療保障和品質?現行的政策爭議焦點在哪裡?這些重點問題,在本專題中有深入探討,同時以拉近讀者距離的問答方式,呈現行政院規畫的健保版本與每個人的相關性。
無知的國民無法監督政府。當廟堂之上煙硝四起,恐怕惟有回到最基本的「是什麼?」和「為什麼?」,才能確定國家主人的權益是否依然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