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電視新聞之墮落
縣市長選舉已落幕許久,仍有不少人為屏縣上任蘇貞昌之落選而感到惋惜。大家比將蘇的失敗歸咎於府會失和以及「總統牌」做先鋒、「中山牌」做後衛之效應,卻少有人留意到三家電視台在這次屏東縣選戰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若細心解讀那些選舉新聞,不難發現,三台幕後確有一隻看不見的黑手將伍澤元列為首要的輔選相象。
事實上.打從伍澤元還是省交通處處長時,電視新聞即以各種「新聞」,為伍氏打響知名度。在選舉活動期間,電視更是以極端的方式來報導屏縣的選情。他們企圖讓人以為該縣只有伍澤元一人在競選,蘇貞昌自然難逃劫數。
電視是二十世紀的寵兒,因其具備便捷性、即時性、親切感與投入感等特質,為學術界及社會各界所寄望,亦肩負社會教育之職志。唯國內三台卻每每於選舉期間自甘墮落。試問一位深受各界讚譽、施政效率第一名的縣長,非但不能得到三台誠實的評析,反而招致莫須有的眨抑,電視台的教育性何在?
什麼是社會正義?在痛惜蘇貞昌落選之餘,我們實在需要關心電視台將踐踏良知到何時。此現象不改,未來必然有更多的社會菁英受其殘害。
台北 李寬玉
水資源開發需求殷切
閱畢九十二期「全方位投資環保」一文,深有所感。近幾個月來,台灣地區困於水荒,先是省主席跪拜祈雨,後來汲汲於各水庫間視察旱象。報章雜誌上,專家大論水資源的運用管理,不是廣挖水庫,就是疾呼節約用水,仍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水資源乃民生之大問題,但是在國家的整體建設計畫,如:十二項重要建設等方案中,從未見有水資源整治發展建設;也未見有專家學者針對四周環海的海島特性,積極研究發展海水淡化問題,或購買冰山等。
但願政治人物能體恤蒼生,多做點事!也期望貴刊能本關懷台灣初衷,運用影響力,持續注現開發台灣水資源這項議題。
台北 陳松濤
殺人無罪不等於平權
在台灣與美國發生的「殺夫」、「閹夫」,都在當地傳媒中占了極大篇幅。或許我們該撥開層層憤憤不平與激動,還這兩件刑事案件或女男關係一個本來面目。
相較於本地婦運團體對「殺夫」的反應,美國婦運人士就「閹夫」案的態度似乎保守多了:「這是刑事案件,不是女權問題」--幾乎美國婦運人士在受到傳媒要求評論時的標準答案。
從鄧被強姦竟經調解下嫁強暴犯,以至婚後飽受凌虐,「殺夫」案自始便是個悲劇。但刑案終歸是刑案,通則(婚姻暴力)與個案(殺夫)縱有關聯,也不宜混為一談。
觀目前所議各項由社會或公權力介入家庭暴力問題之措施,幾全抄襲自美國。姑且不論這種種保護設計是否落入「女卑男尊」之窠臼中,讓體質惡劣、效率低落之司法、行政系統介入問題家庭,能起多少作用?答案只怕仍令人失望。
女男平權,是在平心靜氣後,由宏觀之視野尋求的。
北市 袁弘道
人民冷漠嗎?
拜讀遠見八十八期高希均先生「台灣的根本危機在那裡?--在人民的冷漠」一文後,個人覺得有些不同的感觸。
從每天半上收音機全國聯播節目「聽眾信箱」裡所反映的意見,與中廣新聞網「尖鋒對話」節目所得的聽眾反應,可以得知在當今社會上已有不少人懂得去關心周遭的人與事。政府部門所施予的回應,老實講實在少得可憐。官老爺不理睬人民的意見,人民的反應也只不過淪為發洩情緒罷了。
人民不斷地陳述意見,政府部門一再地漠視,當民眾失去耐心的時候,自然是社會付出成本的時刻。因此,自力救濟、請願、街頭運動就不可能徹底消失。本人也曾路見不平地反映所見事實給政府單位,但往往事與願違,最後都會告訴自己:省省吧!
本人覺得台灣的最大危機在政府的漠視民意。在此建議貴雜誌及高先生發揮輿論公器與個人影響力,督促政府多多重現人民意願,解決民生燃眉之急,這些遠比進入聯合國來得實際,來得更貼切民意。
宜蘭 陳信男
小承諾與大使命
前些日子,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先生對當前政治提出了小承諾與大使命的看法,令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者看得心驚膽跳。
我從事教育工作,平時最重現的就是身教,所以總是謹言慎行,不希望對學生有任何的不良影響。進而我也深知,唯有獲得學生衷心的信任,教誨才能為其所接受。
然而,綜觀現在的政治社會,無論檯面上的大、小人物,每每話說在前,不認帳在後。該退出政壇的,該種田的,該賣牛肉麵的甚至該切腹的這些人,都曾在全國國民前信誓旦旦說話,到頭來,一切都只是空話而已。這些難道是只用一句「跟大使命比起,小承諾算不了什麼」就能解釋的嗎?難道不知,誠實是最好的政策嗎?政治人物沒有了信
用,如何能管理眾人之事呢?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行草偃。在上位者,其一言一行都是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學子)的表率,因此須有「不言則已,言出必行」的風範。我們這些升斗小民而今能聽誰的話呢?令人不勝唏噓!
新店 李建中
在台成立共產黨?
從報載中知悉,廣播界知名人物吳樂天先生公然宣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台灣支部辦事處,將於五月一日在台灣成立,中共將派員來台主持授旗、授證及會員宣誓等儀式。
我是一位退伍老兵,當年無奈碰上戰亂,結果弄得家庭破碎,老家被共產黨鬥得非常淒慘,叔叔、伯伯活活被打死,那種慘狀也許現在說來,有人不相信,我每想起這段傷心往事,就不禁淚流滿面。
才過了四十多年,如今竟然有人主動與共產黨相呼應,並為其宣揚弘道,甘願為其馬前卒。難道是過去的教訓已忘記,非得用血換取代價才能覺醒?雖然,目前兩岸關係解凍,交流日益密切,這並不代表我們反共的意識放棄,也不是放鬆反共警覺。公然籌設共產黨台灣支部,是向中共舉起白旗,不但違反國策,而且是向法律挑戰,政府若不拿出魄力處置,就是無能。
四十多年來台灣一直成長茁壯,這成果是我們大家一起打拚來的,絕不是共產黨給我們的,如果是共產黨統治必將「共慘」,哪來富足安康的局面?今天中共主動學習台灣經驗,己發現唯一出路就是搞活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試問我們還能把共產主義當做寶貝嗎?
板橋 謝安雄
認真想一想
我是一個遠在德國布萊梅(Bremen)求學的小小讀者,看到貴刊九十二期蕭新煌先生所著「公共政策導引新世紀」一文,感觸良多。
我得承認,就物質生活而言,台灣人民實在是很不缺了,有時甚至太浪費了,但是在生活、環境空間的品質上都很貧窮。任何雄心勃勃的經濟建設,若沒有完善的公共建設,都會事倍功半。政府實際上在公共建設中肩負著寫劇本、編劇、導演、製作等重要職責;有了好的周邊配合,這些大角色、小配角、跑龍套的也才容易發揮。
不為什麼,就為與這塊土地長久的情份,為了以後的世世代代,「我們真的很需要平心靜氣、認真地想想看」現在及未來該如何做。
布萊梅 鞠岱玟
道理就是道理
拜讀貴刊九十三期張作錦先生「只問有無道理」一文,心中難免有許多感觸。
其實台灣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四十幾年來大家不分你我,手牽心連用血汗奮鬥而來的,既然如此,為什麼四十幾年後,這盡力於斯土的情感,竟然會變了質,大夥已經在分你、我,在翻舊帳了?難道人就是擺脫不了「只能同甘苦,不能同享樂」的殘酷現實?
曾幾何時,五千年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變成了今天「發展」的包袱;「台奸」、「吳三桂」成了新的白色恐怖;國內秩序因為「國家認同」的不同,而變得無法無天了;古事今判成了真理了;「本土化」已經成為評估「愛不愛台灣」的標準了;「民意」更變成「權」「錢」「慾」的護身符,隨時可以像「流水」一樣變來變去。
既然我們都愛台灣,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有「慈濟」無私的「慈悲心」來共同建設台灣,非要以你的意思作為「道理」,搞成「有我無你、有你無我」的局面?道理就是道理,當道理有了新解,並不一定是正適其時或進步,而可能是社會不安的警訊。
北市 蔡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