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峽河谷今貌。從黃土色地層構造可看出堰塞湖當時的沉積物。PHOTOGRAPH BY WU QINGLONG)
大禹治水是否僅為傳說?夏朝真的存在過嗎?中國地質與考古團隊在青海省發現了曾有大洪水的證據,回溯時間點,正好與夏朝吻合。
由北京大學考古學者吳慶龍主持的團隊,試圖還原一系列導致洪水暴發的自然事件,包含強震及隨之而來的土石流,在積石峽河谷因土石流造成的天然水壩,堵塞了寬1.3公里、高達240公尺的河谷,在水壩後方造成約200公尺深的堰塞湖(可達臺北101大樓的40層樓高)。然則水體過於龐大,累積6至9個月的黃河水量,最終出現潰堤,大水順勢傾瀉而出,溢出河道,對行經河段產生嚴重破壞,影響遍及黃河下游及其支流約2000公里。
(圖說:水壩(圖中紅色區域)下游25公里處為喇家遺址。紫色區塊為洪水沉積物範圍,白色區塊為堰塞湖沉積物範圍。)
位於青海省的地質調查,提供黃河流域在公元前1920年爆發大洪水的證據;這起洪水事件被視為在過去一萬年以來世界最大的淡水洪水之一。參與此研究的學者高德(David J. Cohen),比對大洪水發生的時間點、威力和造成的影響,推測這起自然事件為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傳說中,關於「黃河巨洪」、「大禹治水」及禹建立夏朝的故事基礎,且該研究論文今日正式登上《科學》雜誌(Science)。
離水壩下游約25公里處的喇家遺址(有「東方龐貝」之稱),以目前發現世界最早的麵條著稱,也受這起巨大且突然的洪水所破壞。受地震、洪水與土石流破壞的喇家遺址,提供了洪水發生的時間資訊,居民被因地震倒塌的房屋活埋,在對三具被房屋掩埋的兒童骨骼進行放射性碳定年之後,得知其死亡時間為公元前1920年。另外,因地震造成的地面裂縫中,其沉積脈絡可推知水流量以及當時正處於乾季期間,藉由這些線索,顯示在地震發生一年內水壩突然潰堤。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至《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