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重新審視老化,全心擁抱年齡的增長!

【每週讀好書】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6-08-15

瀏覽數 9,300+

重新審視老化,全心擁抱年齡的增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週推薦好書:關於變老這件事》/作者:安妮.卡普芙/時報出版

書籍介紹:

你害怕變老嗎?

我們從一出生就註定開始變老,但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及陳舊,而是擁有更多成長的嶄新機會和可能。

▌關於「變老」這件事,我們總是充滿著疑惑和未知​

「變老對我們的意義為何?」「我們該如何面對熟齡生活?」「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變老?」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害怕變老,大家漸漸將年老視為醫學問題,不計代價想避免老化,企圖消除一切的歲月痕跡。​

▌迎接變老的自己

要為老化去病理化(depathologize),首先必須分辨抵制年齡歧視(對年齡具有刻版印象或者歧視某年齡層的人)和拒絕老化之間的差別:前者為我們開拓一條康莊的大道、讓我們可以一路發展成長,後者則是關上大門、使自己陷入無限輪迴,不斷嘗試挽救不可逆的反應。

書摘搶先看:

什麼是變老?​

每次說起年紀,大部分的人都會自動聯想到一堆皺紋、健康鞋、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似的東西。但其實這些完全只是誤導我們,將年齡增長這件事扣上衰老與病痛的帽子而已;人類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老去──生命意即年齡不斷增長,不出生根本也不會老化。但只要瞭解到老化其實自始至終貫穿整個生命週期,而且你我不論年齡大小無時無刻都身在其中,你將能夠從另一角度看待這件事情,不再覺得:現在我是年輕人,接著──砰!一下變成25、30、40、50歲(隨便你挑)然後就進入老化階段。這種深植在文化當中的概念實在難以根除。年輕人總是想要快快長大,因為長大就代表著自由、代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時候才能10點才去睡覺?什麼時候才能自己去參加音樂祭?我等不及要滿18歲可以自己買酒了。孩提時代,長大就是脫離父母的暴政、自己做決定、掌握自己的生活,年紀的增長就是你各種能力發展的媒介(學習走路、寫字、論理)、尋求獨立的康莊大道。以前還得到21歲,現在18就可以喊「終於長大了」!

【遠見 x 未來親子】全家一起讀,孩子成長看得見:週年慶限定組再送這些>>

但話說回來,對於多數人而言這種想法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大概到了20多歲,期待長大的樂觀情緒逐漸被焦慮、甚至恐懼代替;不需要付責任的短暫自由時間結束,現在開始得掛心成年人的責任,比如學著謀生。不再有兩個月的暑假實在令人害怕,大家期待你做一個成年人該做的事情,不管你覺得自己長大了沒有,甚至不管你知不知道長大到底是什麼樣子。你開始感覺年紀越大越像是失去了什麼、沒有收穫,應該要強力抵制成長。一個人到了25歲,基本上從前想做的事都可以做到了,眼前漫漫的餘生卻開始顯得令人恐懼。一位叫做艾莉莎(Alexa)的16歲女學生曾經跟阿姨說過自己半夜驚醒,就因為擔心到時候不知道怎麼填寫納稅申報表。

的確有許多年輕人支持25歲開始才算做成年,並且不是平白無故就訂下25歲這個年紀。人類的前額葉一般在25歲時發育完全,認知能力成熟,可以不需要得到立即的情感滿足、學會同理心與長期計劃的能力。現在24歲的貝琪(Becky)把25歲當成一種警告,提醒自己已經過了1/4個世紀了。她打算25歲戒菸,彷彿一過了這個生日,存活率就大幅降低,或者無法不承認自己終將逝去。我們的態度在這一、二十年間改變的實在太快:從看不起在家裡或學校的那些年輕人,到鄙視那些年紀大的人……。

在今日所謂的長大​

如今走到21世紀,變老這件事情實在令人困惑,一個34歲的人常常看上去像是50年前才24歲的人,44歲的看起來也只像過去34歲的人一樣。但是外表卻又不一定代表內心年齡;從前長大意味著離家獨立,成年人必須脫離其他成年人的依靠才算長大,才算是一個成熟的個體,現在我們卻已經放鬆長大的標準。這點或許值得讚許,對年紀增長的一些想法不再死板,大部分的人已經不需要緊緊按照程序在一定的年紀找工作、結婚、買房子和生小孩。

但是學費貴、失業率高、房價也高的今天卻讓年輕人在金錢方面依賴父母時間將會更長。「青年時期」過去曾經只是童年和成年之間過渡時期,現在30多歲也還算是青年。家長必須投資好大一筆金錢到孩子身上,多到有些希望自己的投資有所回報。這些人還因此認為自己有更大的權利為子女做出決定──畢竟錢由他們支出──就算自己其實沒有能力建議孩子如何面對眼前前所未有的社會景象。(福特汽車現在新增了一個功能,讓家長提前設定孩子駕駛的車速、確保孩子繫上安全帶、油箱裡有足夠的汽油。這樣孩子開車就像爸爸媽媽也坐在旁邊,或像是簽下某種標準化的協議才能上路──青少年簡直可以在「不要妨礙我做事」邊上再加一句口頭禪「不要妨礙我開車」。)

越來越多20、30歲的人害怕長大。老小孩緊緊抱著電動遊戲和漫畫並拒絕做出任何改變,他將變老與無趣畫上等號。但是成長或許更像是為自己的花費負責,不是有沒有貸款或養老金;成長是學習等待收穫而不是堅持「我現在就要」,是同時為別人著想而不要想到什麼就馬上說出口?換句話說,長大就是擴展視野。不只有年紀大的人才要思考,我們每到不同的年齡就要想著長大變老意味著什麼。

培養生命旅程中重要的東西​

若是把自己想像成品酒師,收起一瓶瓶會越陳越香的紅酒,或許就可以幫助自己了解年齡增長的過程,培養那些會隨著時光歲月,越來越深刻而豐富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因人而異,但是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都包括了尋求別具意義的事物:例如事業、人際關係、社會回饋,又或者探索自我、認識他人,並學習如何愛人、愛護好的理念、愛惜寶貴的經驗。這些都是內建在生活當中、不論幾歲的人都可以繼續發展的能力;雖然面對人生終有盡頭的想法令人害怕,如此卻能更清楚的看見生命旅程中哪些事情真正重要並且值得培養。

這一切聽來如此嚴肅,好像赤子之心與童趣真的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枯竭一樣──怪不得總是有人想把它們一股腦塞給年輕的自己。但其實不論哭哭笑笑,任何的情緒表達都是透過實際演練習得而成,年紀一大把了還能像小時候那樣盡情歡笑的,很棒,也再正常不過。

(圖文提供:時報出版;瞭解更多本書,請上時報出版官網查詢。)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