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研發定榮枯-虞有澄談台灣電腦業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4-03-15

瀏覽數 15,100+

研發定榮枯-虞有澄談台灣電腦業
 

本文出自 1994 / 4月號雜誌 第094期遠見雜誌

過去十年,全世界電腦業發生劇烈變化,高獲利時代結束,部分明星企業甚至出現危機。深究其因,第一是半導體技術快速翻新;第二,我認為帶動近年電腦革命最重要的力量,是台灣電腦業驚人的製造實力。

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每隔十二到十八個月,速度就增加兩倍,換言之,時隔一年,相同價格的電腦,速度都相差兩倍。但很多電腦公司卻沒能體會到這樣的變化會帶來什麼後果。

兩年多前,我到台灣時曾說過,三八六電腦將被四八六取代,當時還有媒體很不以為然地認為,三八六電腦功能已經很好,為什麼會被取代?結果四八六電腦很快成為主流。現在我說四八六的電腦微處理器又將被取代,很多人還是難以接受。但企業若不接受這遽變的現實,只相信過往曾經成功的作法,就注定被淘汰於主流之外。

市場重心將在亞洲

其次,我認為台灣對全世界電腦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因為台灣業者用優異的製造力,扭轉了過去電腦少量高價的狀況,以大量低價帶動電腦的普及。

於是,當部分歐美的大電腦公司又想發展自己的微處理器,又想自己製造電腦,結果微處理器發展的速度比不過專業半導體公司,而製造力又比不過台灣業者,兩頭落空,只有節節敗退。

再往下一個十年看,未來電腦市場的重心一定是在亞洲,因為亞洲是個新興、成長快速的地區。如果電腦業再不看清這個趨勢,恐怕就難有希望。

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未來台灣電腦業不僅有潛力,而且分量可謂舉足輕重。

曾經有人預言,日本和韓國會是電腦業發展得最好的地區,結果發展得最好的都是台灣,因為台灣擁有一流的技術和一流的商業頭腦,靈活有彈性,正合電腦市場的發展特性。雖然未來難以預言,但現在看起來,這兩個條件都仍存在,因此,台灣仍應大有可為。

從產業發展的軌跡來看,台灣過去比較近似於日本、韓國由政府鼓勵、主導的模式,但漸漸地,卻愈來愈接近美國路線,由民間自主發展,政府減少介入。我以為,這是個可喜現象。

由政府主導的方式,如果方向對了,固然非常成功,但如果方向錯了,調整起來很慢,現在日本經濟情況不振,部分即源於此因。當一個產業逐漸成熟,若政府只管大方向,發展則由業者主導,往往更能掌握獲利機會。所以,台灣有很多電腦相關產業都發展得很好,像監視器、主機板等。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軟體、研發待加強

但是台灣電腦業要繼續發展,有兩件事須加強:軟體和研究發展。

嚴格說來,台灣電腦軟體產業無法和硬體設備並駕齊驅,是因為智慧財產權的政策起步太遲,以致於軟體公司的投資,被盜版者弄得血本無歸,當然軟體業就乏人問津。事實上,當今世界許多高獲利的電腦公,司都是軟體公司,像微軟(Microsoft)、NOVELL等等。

另一方面,中文電腦軟體有龐大的華人市場為後盾,應該是具備發展空間的。例如電子郵件系統漸被普遍使用,光把英文軟體中文化並不能完全合乎這個市場的需求,應該以本地市場需求發展中文軟體,不必老是跟著美國市場走;也不要只把眼光放在硬體製造上。

依我的觀察,台灣電腦業過去的研究發展,政府部門出力甚多,可能也造成民間業者的依賴心理。任何一個電腦公司都必須投資自己的研究發展,以英代爾為例,一年要花十億美金在研究發展新產品和新技術,大概占營業收入的一二%,這還不包括資本財的投資,美國政府沒有任何補貼。

研發不夠,部分台灣的業者會把責任歸咎於規模不夠大,但我認為在台灣排名前幾名的科技公司,即使和美國電腦公司比,規模都不算小,但和規模近似的美國公司比,研發費用還是低。

規模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其實是產品。

台灣業者生產的東西,以量產的大宗產品為主,附加價值較低,但如果業者開發出特殊或獨家的產品,就會有足夠的利潤來支持研發費用。獨特的產品不一定是要全球風行,也不一定要在美國市場暢銷才算成功,不妨注意一下東南亞,有沒有什麼市場是具潛力的,業者可以針對這樣的需求設計產品。

產品獨特確保利基

一般來講,台灣電腦業的實力相當不錯,幾家大公司和美國電腦業也差不很多。以半導體而言,製造實力和美國相差不過一年到十八個月左右,但是設計能力就相差較遠了,除了電腦晶片組之外,好像看不出有什麼特別強的。

因此,台灣電腦業的前景,端視未來業者能不能繼續投資,特別在研究發展方面,抄襲或跟從外國技術固然容易,成本也低廉,但卻不長久。一個科技公司總是要生產自己獨特的產品,才能確保利基,不被市場淘汰。

(林文玲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