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諸多跡象讓人察覺到:家在分化,家也在凝聚。
像兩個方向不同的箭頭。一方是離婚對數節節升高(內政部最新統計是:平均每五對結婚就有一對離婚,達到歷年最高點),家庭暴力(毆妻、殺夫、虐兒)新聞不斷;另一方是媒體、民間都瀰漫一股重視家庭的氣息,近期幾項民意調查皆發現,人們把家庭幸福美滿列為人生成功的第一要件。
究竟家庭對現代人的意義為何?民眾對目前的家庭生活是否滿意?
如果重視家庭已是大勢所趨,那麼民眾是否用心經營家庭?
在社會多元、家庭也發展出多樣化之際,人們最嚮往什麼樣的家庭型態?
為進一步探究現代人與家的關聯,本刊特別針對台灣地區民眾進行一項電話民意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人把家當成「讓人舒適放鬆的窩」,而且滿意目前的家庭生活,也自認用心經營家,只是實際的作為因人而有不少差異。
舒服的窩
家庭對個人的最重要意義何在?受訪民眾中,三六.四%的人認為是「讓人舒適放鬆的窩」,也有不少人視之為「生活唯一的重心」(二九.五%)、「努力奮鬥的目標」(二七.九%),其次則是「人生的避風港」、「經濟的來源」。但也有六.八%表示「只是吃飯睡覺的地方,沒太大意義。」(表一)顯然現代社會壓力襲人,不論男女都傾向生活勞累之後,能有個放鬆身心的家可以倚靠。
不過性別上仍稍有差異。對於家,男性較強調是「努力奮鬥的目標」,女性較認同為「生活唯一的重心」,和社會的性別角色期許相當符合。
對家庭滿意度的調查發現,表示滿意及很滿意的共達六成,另有三成五左右的人認為「尚可」,只有五.六%不太滿意及很不滿意。整體而言,民眾對家庭生活的滿意程度頗高(表二)。
再進一步探詢不滿意家庭生活的受訪者,其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家中經濟狀況不好(三0.二%),在台灣社會普遍富裕,但貧富差距日大的今天而言,這透露著頗堪玩味的訊息。其次不滿意的原因依序是家人關係冷淡、家中常有爭執或吵架及居家環境不好。還有人說出其他理由,如不夠自由、枯燥乏味、家人給予太大壓力等(表三)。
比較特殊的結果是,在家庭暴力備受社會關注的今天,這次調查中主見無一人因「家中常有暴力」而不滿意家庭生活。
多數人用心經營
當間受訪者是否用心經營家庭生活時,「非常用心」與「用心」的比例為三分之二,「不太用心」與「非常不用心」僅占六%(表四)。這項結果與家庭生活滿意程度相當吻合。
交叉分析結果顯示,婚姻狀況與家庭生活的滿意與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離婚者對家的滿意度呈現兩極化的現象,在「非常滿意」及「非常不滿意」中皆居鰲頭,而且離婚者中有高達六成認為家是「生活唯一的重心」。似乎在愈來愈多人選擇離婚的同時,他們對於家,有著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結。
另外,有兩個族群的「表現」相當突出。年齡層十五至十九歲者,自認用心經營家庭生活的比例最低(四五.四%),卻有最高的家庭生活滿意度(七二.三%),可見這一代青少年對家的態度。相反的,任職政府機關者,自認用心經營家的比例高達七五.六%,對家的滿意度卻只有五一.一%,落差最大。
至於經營家庭生活的實際行動上,居於多數的人是「下班後或放學後通常直接回家」、待在家裡的時間愈來愈多、每天談話的對象也以家人為主。
家對現代人的吸引力依舊存在。超過七成的人通常是從上班處所或學校直接回家,有三.八%受訪者在外逗留,不直接返家(表五)。
不直接回家的人,是去了哪裡?
「找朋友」、「在公司加班」、「在外娛樂」是他們主要的活動(表六)。其次依序是去「應酬」、「私人進修」、「參加社團活動」和「辦事情」,顯現當今社會活動的多元性。
求學離家,結婚回家
再仔細研究「不回家的人」:三十至三十九歲通常直接回家的比例最低,主要原因是在公司加班;十五至二十九歲的人,找朋友或在外娛樂的比例均高於其他年齡層。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營事業與政府機關服務者,去「應酬」的比例較其他職業高。
留在公司加班而不直接回家的受訪者特性尚包括:教育程度愈高者加班比例愈高、私人企業受雇者比例最高,且男性多於女性。這群人顯然是社會階層中,工作取向較重的一群。
以時間為軸來檢視現代人居家的情況。受訪者自己比較五年前和現在,待在家裡的時間增減,依序是愈來愈多(占三七.九%)、差不多(占三五.二%),及愈來愈少(占二四.九%)(表七)。
交叉分析的結果呈現,二十至三十九歲、已婚者在家時間「愈來愈多」的比例較高;十五至十九歲、學生則「愈來愈少」在家。可見如今中學階段的青年也許是功課壓力,也許是社會誘因,而漸少留在家中。也看得出現代化社會中,求學是「離家」的開始,直到結婚成家,才是「回家」的另一步。
有四六.九%的受訪者,每天談話最多的對象是家人(表八)。交叉分析發現,年齡愈大、學歷愈低者選「家人」的比例愈高;自己創業者談話對象以「客戶」的比例較高;任職於公營事業和政府機關者再度「表現突出」,每天談話最多的是「工作伙伴」,而不是家人。
現今家庭型態的多元化可在調查結果中略見端倪(表九)。整體而言,受訪者目前居住的家庭型態以小家庭最多,占六0.三%,其次是三代同堂,占二七.六%。不過,若論受訪者嚮往的家庭型態,小家庭為四九.七%,三代同堂則明顯增加為四三.六%。顯見仍有不少人希望住在成員較多、較能互相支援的家庭裡。
深一層分析顯示,五十歲以上受訪者較希望是三代同堂(約五成七),僅約三成嚮往小家庭;教育程度愈局則愈嚮往小家庭,女性也較男性多希望住小家庭,可能和現代婦女求獨立、不受拘束的期待有關。
在這項調查中,一項有趣的發現是:住在雲林縣、嘉義縣的受訪者,對家庭生活滿意度最低,滿意程度僅三成左右,而其他縣市的滿意程度大多在五成以上,新竹縣則高達百分之百,居各縣市之冠。
新竹縣的受訪者目前都是小家庭,且全部都表示「下班後或放學後,通常直接回家」,也沒有一人認為自己不用心經營家庭生活。新竹縣是客家籍人士聚集處,客家人素來以重視家族聞名,也許為原因之一,倒是足堪其他族群參詳。
整體觀之,受訪民眾對家庭多有相當正面的看法,只是對於更進一步的經營工夫,不同階層似各有不同的努力方向。
(楊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