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歐洲企業vs.美國企業 輸很大

停滯的10年

黃維玲
user

黃維玲

2016-08-04

瀏覽數 116,250+

歐洲企業vs.美國企業 輸很大
 

英國脫歐震撼全球。由於英國前景不明朗,未來與歐洲的談判又曠日費時,許多企業都暫停在英國的投資、招聘,甚至不排除將總部遷往其他歐洲國家。對英國來說,在脫歐的好處浮現之前,要挺過這些考驗可真不簡單。

不過,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歐洲本身危機也不小。歐洲的經濟已經停滯了10年,企業在全球排名明顯下跌,比起美國企業的活力和勢力擴張的速度,實在叫人洩氣。

以全球50大企業排行榜來看,2006年歐洲還占17家,目前僅剩7家。而美國多達31家,中國比歐洲還多,有8家。

歐洲企業vs.美國企業 輸很大_img_1

這7家歐洲大企業中,其中一家是巴西人經營,在比利時上市的啤酒公司;有3家是瑞士公司,證明瑞士人的確有本事。瑞士的雀巢也是在全球24類產業排名中,唯一站上第一名的歐洲企業。

而過去不可一世的英國大企業BP、HSBC、Vodafone電信都滑到排行的中段;法國的巴黎銀行和Orange電信亦然。

此外,歐洲的大企業市值都比美國的小:聯合利華是P&G的2/3,空中巴士是波音的一半;德意志銀行是JPMorgan Chase的1/10, Tesco或家樂福的規模也是僅Walmart的1/10。

其實,歐洲企業在1990和2000年代充滿活力,企圖心也不小,內部及跨國併購頻傳。以行動科技為例,當時的諾基亞、愛立信和阿爾卡特都名列全球最有價值企業,相信許多人都記憶猶新。

那麼歐洲企業表現漸漸失色的原因又是什麼?除了整體歐洲經濟成長趨緩,美元強勢有利於美國企業在國內營運之外,最關鍵的因素有幾點: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1、選錯產業:歐洲一直以商品、鋼鐵、金融等舊產業為焦點,但以金融業為例,近年來跨國借貸受到不少新規定所束縛,根本施展不開。在新科技領域,美國不斷出現創新,歐洲企業不進反退,不像思科或微軟能夠成功自我改造。

2、選錯發展區域:歐洲企業有高達31%營收來自新興市場,美國企業僅占17%。當開發中國家發展腳步趨緩,歐洲就跟著受害。

3、全球併購腳步停頓:金融風暴前,全球收購案的買主中,歐洲企業占了1/3,目前卻只有1/5。

4、歐洲經理人不熱衷追求股東價值,股本回報率、股利皆低於美國。這點未必是壞事,因為美國企業過度追求股東利益已併發社會不平等、階級對立等後遺症。不過對投資人來說,歐股當然沒有美股有賺頭。

長久下來,歐洲企業規模如果愈來愈小,會有不少隱憂。首先,企業規模直接影響研發能力,最有本錢做研發當然是跨國公司。目前全球研發經費最多的50大企業中,歐洲10年前有19家,目前減為13家,而美國有26家。

此外,企業規模變小,就容易成為併購對象,2014年GE併購了「法國工業之花」Alstom,就是一大警訊。英國企業過去3年有高達1/5企業曾經收到併購要約。反觀美國企業則因為稅制的鼓勵,非常積極對外併購。中國企業的雄心也不遑多讓,接下來幾年赴歐收購的消息勢必愈來愈多。

由此可見,歐洲急需進行內部的企業整併,但是受到各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這類計劃經常告吹,最著名的是空中巴士2014年收購英國國防企業BAE Systems一案,因為英國國內反對聲浪太大而作罷。德國證交所正在進行的倫敦證交所併購案,在脫歐公投之後也可能打退堂鼓。

總之,歐洲目前面臨兩難:如果允許企業像美國企業一樣肆意擴張,對消費者非常不利,以電信費用來說,歐洲電信業者多,競爭激烈,因此電信費就比美國便宜。然而,如果不積極整併,就沒有足夠力量抗衡美國,最終會導致保護主義抬頭,進入保守封閉狀態。《經濟學人》形容,這真是浮士德的魔鬼交易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