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心,總是期待孩子比自己強,希望孩子精通自己不會的,如今擔心自己跟不上資訊時代、害怕電腦的父母,終於從教育部決心推廣國中、小學電腦教育中,看到一線希望。
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曾憲雄指出,電腦已經是國民必備的技能,從下一代推廣資訊教育,是扎根的工作,也是台灣邁進資訊社會的曙光。教育部計畫自八十六學年度開始,國中二、三年級學生一律必修電腦課程,小學生選修。教育部並且特別編列預算,補助學校設立電腦教室。
前景看好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經理詹文男看好電腦教育的前景,他認為,藉由正常教育體系推廣,最符合中國社會的特色;父母不讀書,但是要孩子讀書。本刊的調查也顯示,父母認為子女需要學電腦的想法,似乎根深柢固。
韓國從一九八九年起實施學校電腦教育,個人電腦數三年內成長一倍多,由三十萬台成長為七十二萬台,補習班也大增。國內電腦軟硬體廠商已在磨拳擦掌,希望韓國經驗在台灣重現,一年內價格由一萬多跌到四千元不到的光碟機、五花八門的教學軟體,都期待能成為資訊教育中的重要環節。
這次全面推廣電腦教育的理念和前幾年在部分學校進行實驗性電腦教學最大的不同是,資訊教育入門門檻不會訂得太高,小學生不教電腦語言,輸入法只教注音輸入,更重要的精神是要借重電腦輔助教學軟體,寓教於樂。
資訊展中五花八門的各式軟體吸引了大量人潮,不斷翻新,成年人不但看得興味盎然,也驚覺父母若不跟上潮流,會和孩子產生距離。
例如,最受孩童歡迎的繪畫軟體,現在市售版本至少有二十多種,功能愈來愈強。最近上市的一種繪圖軟體,除了一般畫圖、著色功能外,還有錄影機功能,可以倒帶重播,依序放出孩子畫的每一筆,父母或教師可以知道孩子學習的特殊傾向。
針對二到五歲孩童設計的軟體也很多,卡通人物上街買菜、寄邀請卡、請客。只要認識一二三的孩子就可以玩,邊玩邊學習加減法、學習作決定,甚至學習解決問題。
曾憲雄分析,電腦輔助教學和傳統教學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傳統教學是以老師為本位的教學,電腦輔助教學則是以學生為本位的學習,還可以進一步突破時空的限制。
教育系統需經整合
台灣的資訊教育還在起步,但是美國的研究證實,資訊技術能提供學生多感官的學習途徑(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對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有失敗經驗的學生而言,是個全新的選擇。電腦和學生互動,也可以讓學生從操作中重拾信心,重建自尊心;而且有隱私性,不必擔心出糗,有電腦幫忙,教師會更有耐心和愛心,這些都是學習的佳音。
不過,資訊教育這顆新加入的棋子,和現在的教育系統還有不少扞格,需經一番琢磨,才能和現有系統融合。
資深的國小電腦教師江義祥曾經為國小學生架設網路,讓幾所國小學生一嘗電腦科技的奇妙。在他眼中,電腦科技是台灣科技教育中最有實力、最可能和先進國家一爭長短的。據他分析,國中電腦教育制度比較好,但是國小電腦教育效果比較好。
江義祥分析,國中把電腦納入正常課程,也有電腦教師的編制,但是受到聯考限制,學生不太可能全力以赴。再者,學校的電腦通常買得早,比較老舊,數理強的老師多半都教升學班,即使有好電腦老師也「夭折」了。
反觀小學資訊教育,因為電腦普遍買得晚,設備較新,再加上沒有課業壓力,老師願意教,孩子把電腦當做玩具,沒有排斥心理,因此學習效果好。
問題是學生上了中學就難以為繼。
困難重重
一位常在教育部教育資訊服務系統上線的國一生,也是BBS站長,由於功課落後,被迫在幾個月前「封網」。封網前他在教育部電子布告欄上寫了一封充滿失望的長信,一吐心中塊壘,教育部電算中心工作人員彷彿看到當年為了聯考放棄興趣的自己。
再深一層來看,涉及電腦教育成敗至少有三個主要因素:師資、軟體和硬體設備。資深電腦教師指出,這三個重點都有問題。
近年來有關部門一直透過在職進修訓練資訊教育師資;號稱訓練了八千位電腦教學師資,但是批評者不客氣地指出,過去師資訓練強調的是學語言、寫程式,而不是電腦教學,訓練出來的老師,不瞭解現有教學軟體,也不熟悉教法,並不符合實際教學的需要。
養成未來師資的台北師範學院,最近開始把原來師範生必修的資訊教育改為選修學分,文科的學生很可能沒有機會在養成教育中,培養對資訊教學的認識。專門研究用電腦輔助軟體輔助智障兒學習的北師院老師高豫洩氣地說:「台灣的資訊教育才剛起步呀!」
和準老師沒有在學校先修資訊教育學分類似的是,一般中、小學校都不編列買軟體的預算,也讓電算中心主任曾憲雄憂心。學校沒錢買軟體,除了依賴政府相關單位開發而來的國家版軟體外,只有七拼八湊,甚至拷貝。一位老師記得,有一回業者抓仿冒軟體抓得急了,曾有教師在和教育部官員開會時,當場揚言罷教,因為買軟體的錢一直沒有著落。
學校依賴政府供應免費教學軟體(俗稱國家版,是利用政府預算開發出來的),也使得國內軟體業者苦哈哈。資訊軟體協會電腦輔助教學推展組召集人陳正和政府部門官討論如何輔導業者開發軟體計畫時,當著主管官員的面說:「請不要「輔導我們。」
外界更無法想像的是,學校有電腦都不編列電腦維護費。購入電腦後,第二年,全年只可以列一萬二千五百元維修預算,五年後電腦舊了,不能折舊再買新的;但是早期買的單色電腦現在因為不符合新軟體需要,教學效果差,根本如同廢物。據估計,一般中小學九九%的電腦經費都花在第一次購買硬體上。
目前市售教學軟體有一千五百種,數量之多足以讓從未看過這類軟體的父母「迷路」。值得注意的是,教學軟體行銷上偏重由電腦店寄賣,不像買書可以先翻閱再做決定,也很少有固定媒體版面推介或評薦,願意參與孩子學習電腦過程的父母會發現,選擇軟體將比選電腦更困難。
困難雖多,都不是沒有希望。台北市和平東路科展中心裡,每到周末,都有智障兒家長風雨無阻地帶著孩子來上電腦課,孩子往往也不肯缺席;才學習四個月的智障兒,也可以用繪圖軟體畫出美麗的圖象。這項研究計畫只用了十幾萬元經費,學生家長、研究計畫主持人高豫領頭投入的熱情,少為人知。高豫說自己之所以要這樣做,是「我的孩子都很正常,但是我可能有智障的孫子,所以要努力研究」。
也有在電腦公司工作的家長表示,他們願意組織起來,義務訓練老師或提供教學上的協助,不必什麼事都等政府建立制度再做。
在資訊教育先進的美國,為了加強資訊教育的學習效果,最近正引進親子電腦教學計畫,讓父母參與子女的學習。他們認為,只要父母關心子女,資訊教育應該不致欠缺展現成果的舞台,這一點結論應該能放諸四海皆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