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談到一位香港電影最具代表性的演員,任達華絕對實至名歸,他剛毅的外型,和那充滿自信、殺氣的眼神,幾乎每次扮演警察、流氓角色都能入木三分,他幾乎已是華人電影圈中令人尊敬的翹楚,對演戲的態度,更值得我們效仿。
2004年,任達華藉著《PTU》一片獲得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獎,更加奠定其演技肯定,2007年的《跟蹤》、2009年之《機動部隊》系列、還有2012年的《大追捕》,幾乎每一部作品都能在觀眾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深刻印象。
他,就是能把一個角色變活、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人物都能綻放生命力,「演什麼像什麼」成了許多影評人對他讚許的評價。
演什麼像什麼 「活」出角色故事
若你以為任達華只會演警察或黑道,那可就大錯特錯,即將在8月上映的台灣電影《樓下的房客》,他便飾演一位神經兮兮的房東,那種詭譎、陰沉、險惡又歇斯底里的模樣,演活了小說中那弔詭人物,外放的演技令人敬佩。
這次,任達華在百忙之中排除萬難接受《遠見雜誌》採訪,暢談演戲以來的心路歷程與想法,外表看似凶惡的他,實際上是個不折不扣的「暖男」,除了完全沒有大明星的架子,更大方展現親和力。
1955年,任達華出生於香港,中學時因緣際會看到報上招收模特兒廣告,從此開啟了他充滿驚喜的演藝之路,因為家中並不富裕,他希望藉由模特兒工作為母親添補家用、負擔自己的學費。
他說,因為兒時看見了電視機,覺得方正邊框中的花花世界非常有趣,從而對演戲產生興趣,因為能從不同的角色中拓展視野、了解不同文化,「也等同於重新活了不同的人生,增加歷練。」
每次接到劇本 都要徹底研究角色
任達華說,在這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很重要的意義,不論是什麼職業,他都非常尊敬;不同的文化、地域,都能演繹出不同的故事,「演戲不只是演戲,而是真正活在每一個當下。」
因此,每次在演出一個新角色之前,他會徹底去研究劇本背後的人生故事,再經由不同的角度揣摩、投入心境。
比方說,這次在《樓下的房客》飾演一位有精神疾病的房東,他坦言花了非常多心力,也是他有史以來演過最難的角色,「我看了劇本後,就深深著迷於劇情中,久久無法自拔,就連下戲後也很執著,難以跳脫情緒。」
為此,他還特別到精神病院觀察患者通常會有的狀況,詢問醫師朋友相關情緒反應,而後將思緒對應到其他房客身上,在劇中,他可謂一人分飾八角,「唯有生活在那個角色,才能活化那個角色。」
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這位房東的歇斯底里、瘋癲特性,他笑說,在集中拍攝的兩個月時間,他幾乎吃不好、睡不好,但也很感謝導演願意讓他放手發揮,才能讓這個有偷窺慾、變態的人物毫無掩飾的呈現,更激發人性最黑暗的省思。
演戲是永遠往前走 沒有退路的
從影至今,任達華演過百餘部電影,身經百戰的他,還是謙虛的說,「演每個角色都很困難,就算同樣再演一次警察,不同時間、地點、情感,演出的感覺就會不一樣。」
他舉例,60、70年代的香港警察,有可能是講廣東話;80年代會穿插潮州話、福建話、越南話;90年代開始講英語,這語言的變化、差異,就是演戲最有趣的地方,面對不同背景,表現都會不一樣。
「演戲是永遠往前走,沒有退路的,最大的魅力,就是在文化潮流中勇往直前,因此,如果能把演戲的精神投入在不同民情中,才能真正講出應該詮釋的故事。」
任達華還說,這也是之所以他那麼愛旅遊、攝影的關鍵,透過親眼見識、吸收當地新知,「演員要有世界觀,不能封閉自我,否則永遠戲都演不好;演戲不只是『演』戲,而是要『活』出另一種人生。」
除了演戲外,任達華也對攝影有著濃厚興趣,除了多次開攝影展,私底下更是隨時拿著相機到處取景,他自豪秀出他拍攝之照片,並說明故事背景與想法,原來,他也會為了一道光,或一個得來不易的構圖角度,耐心花幾天去找尋。
他說,懂得攝影,更能了解如何用攝影講故事,在不同的運鏡、長中短鏡頭搭配中,展現電影的魅力,這也成了他執導《迷離夜》時,最充沛的歷練。
電影追求商業性 也要有中心思想
在80、90年代,香港電影可謂進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但面對韓國電影、中國電影的崛起,全面性電影產業能力,讓香港電影近年來的確有勢微的徵兆,也有人影評人認為,香港整體電影跳脫不出警匪片的模式。
對此,任達華認為,時代在進步,香港電影也應該要進步,以往因為社會氛圍之故,有很多警匪片應運而生,這是香港無法取代的獨特文化與特色,就像是台灣拍人情味的片子,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特色題材。
香港電影近年來雖然產量不若以往那麼火熱,但品質的確由廣轉精,質量也更好,「現代電影要追求的除了商業特性外,還必須要有中心思想,傳遞正確的人生觀與反思。」
(部份劇照提供:任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