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又放 海峽兩岸經貿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
我參與處理中國大陸對台事務已經三十九年,所有相關政策、前後過程都清楚。總的來說,香港還有三年半就收回了,但台灣似乎還沒有意識到要處理港台關係,這一點令我失望。
對台三政策
我們對台早就訂出三政策。第一,九七後,台灣機構、人員不需撤離,只要遵守香港法律,權益會受保障;第二,九七後,希望港台的經貿、人員及文化交流,能繼續發展;最後,收回香港主權後,希望台灣能做出貢獻。
這是在一九八四年就宣布的,最後一點,主要指的是投資。這方面,台灣一直不正視香港本身的作用,不只是對大陸而已。大陸企業在香港股市多活躍,而台灣還沒有一家上市。
台灣從來只把香港當轉口港,忽視它的金融地位。一九八八年,王永慶最早跟我談過要開銀行,可惜他的集團沒有經營金融業務的經驗,不符香港金管法例而遭拒。我也對長榮的總經理說過,他們現在要飛香港不可能,但要先做準備,因為航空協定要對等,如果長榮要飛香港,港龍也得准飛台灣才行。
其他方面也是。黎昌意來了當然是好事,但他受台灣對香港狹隘的想法所局限,也不敢做太多。重要的是,香港社會不只是左派、右派,還有中間的大多數人,在這方面,台灣的力量一直打不進去。
最要緊的是,港台要開放溝通渠道才行。離九七還有三年多,現有的溝通管道將來都需要調整。因此,必須設計一套新的渠道,類似民間形式,但做官方的事。不知道台灣意識到這點沒有?
從大環境看,大陸和台灣過去的溝通管道,經過蔣介石、蔣經國的去世,現在都亂掉了。我看李登輝的消息來源比不上蔣經國時代,常有錯誤。反而有一點類似蔣介石時代,情報的目的在取悅、印證他個人的主觀認知或判斷。靠一些人見了江澤民,傳回一些話,就滿足於這個層次。
這實在太不瞭解共產黨。
共產黨的所有政策和指導方針,全是經過內部激烈鬥爭形成的,不但外部力量難以影響,也不是你見了江澤民等高級領導,說了幾句話,就可以左右的。這一點,台灣好像到現在都沒搞清楚。
(李慧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