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慢動作中跨新步

李慧菊
user

李慧菊

1994-02-15

瀏覽數 13,000+

慢動作中跨新步
 

本文出自 1994 / 3月號雜誌 第093期遠見雜誌

過去新聞局駐港狹窄的代表處,擴為樓高四十層,可眺望港灣,面積達一萬平方呎的辦公室。發黃的國父遺照,高齡桌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裝潢的演講廳、圖書室、親子館,還有設有卡拉OK的小餐廳。參觀新的自由中國評論社,令人耳目一新。

明眼人知道,自由中國評論社已經升格為有實無名的台北新聞文化中心。「台灣宣布九七不撤退時,有人就譏諷根本也沒什麼好撤退的嘛,」自由中國評論社主任江素惠說:「現在這個辦公室,起碼讓人覺得政府真有不撤退的決心。」

去年十二月,這裡聚集一批台、港教授,聽取香港人士對「港澳關係條例」的意見。這個條例,一如「兩岸人民關係法」,將框架未來台灣與港澳地區的入出境、貿易、投資、通航、民事法案等行為;是台灣面對九七,不得不走的棋。

交流態度漸開放

就像看一齣慢動作電影一樣,台港關係在一九九三年,終於有些新發展。除了組織、政策上的進展之外,比較引起香港輿論注意的,應算是「中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代表廖瑤珠訪台。

以人代身分訪台,廖瑤珠不避諱地說,這樣可以「壯膽」。具有大律師資格的廖瑤珠解釋,台灣和香港在許多制度上比較接近,雙方增加交往是很自然的事。「就像唱合唱,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是這樣唱,怕有一天就走音了。」她說。

這段話,話中有話。在去年底台灣縣市長選舉前後被視為大右派的香港民主同盟也派團赴台。廖瑤珠和港同盟在政治立場上涇渭分明,他們對台灣經驗的詮釋不見得相同,但這種台港接觸卻是破例的。

政治上,台灣似乎漸有自信地採取較以前開放、務實的態度,民間的投資恰好也回應這種風向。

華南和台灣銀行正式在香港成立分行,開張做生意,中國信託也隨後設了辦事處。入境就該隨俗,香港的華南銀行分行放棄台式當舖櫃檯,營業員跟客戶平起平坐,只是中午休息時間,放的還是閩南語歌曲。

分行總理吳圖表示,在大陸設廠的台商是他們的主要客戶群,華南為他們提供進出口押匯、短期融通等服務。去年六月拿到香港執照後,開戶數與日俱增,半年已有八百多,「總行希望我們一年後就損益平衡,壓力不小。」但吳圖對完成任務是樂觀的,因為大都分台商在台已徵信過,跟華南做生意,會比跟別的港資、外資銀行容易。

毫無疑問,已衝上萬點的香港股市,對台資更具有吸引力。目前已有台證、京華及日盛在香港拿到執照,另有寶來、建弘、亞洲、元大等六家,已獲台灣證管會批准,即將跨海登港。

事實上,一些衝得快的台商,早就化整為零,以私人名義注資香港金融服務業,大展身手。例如味全集團的康和企業、太平洋孫道存、胡洪臥在港設立的太豐行。其中才三歲多的太豐行,發展速度驚人,現在已儼然是個小集團,在港的業務包括證券、地產、融資、傳訊服務等。

台商己設據點

過去台資在香港,多著眼於大陸市場;但隨著赴大陸廠商日多,所需的金融服務也日增,再加上台灣為入關貿總協,金融服務業國際化的腳步只快不慢,這些都是有利於台灣的銀行、券商來港設據點的有利條件。

台證是第一家在港正式營運的台資券商。負責人陳政信表示,他們費了很多力氣弄清楚港台的相關法令,克服原有的障礙,拿到兩邊的執照,所以台證也將是第一家能替台、港兩地自然人(而非機構)操作兩地股票的公司。

台灣出生,即在香港、日本各住過長時間的台證執行董事陳政信興奮地說,台證更買到香港聯合交易所的A股,因而有權派一個出市代表(fore trader),如此一來,手續費盡賺,明年正式為港、台人士操作香港、日本、台灣股市,利潤必定比其他台資券商豐厚。「到那時,我們坐著吃就好了。」陳政信意氣風發地說。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三十多歲的陳政信,野心不僅於此,他正跟一些台資中小企業接頭,遞說他們買香港上市的小公司,或來港上市。前者可借用港商的經驗進入大陸,規避風險,後者則可運用香港靈活的金融市場籌資。

「怎麼樣,好玩嗎?」陳政信開心地說,台灣說了許久的國際化,現在總算看出點眉目。

台證所在做、要做的業務,無疑也是其他券商心裡的算盤。從某個角度看,已不似往常,將香港視為過客之站,而嘗試打人市場,生根一搏。

大陸牽動港台關係

點點滴滴的新面貌,雖沒有造成什麼大震撼,但已扭轉台灣過去面臨香港及大陸變局時的封閉保守態度。然而,不可諱言,可預見的港台關係,格局仍不大。

牽動港台格局的最大未知數,依舊是中國大陸。

港澳關係條例座談會前,自由中國評論社登了一份說明書,列舉希望聽到香港人士提意見的項目;其中包括:九七後港澳同胞不再是「華僑」,怎麼辦?港片跟大陸片容易混淆,怎麼分?台商在港澳的收入,算是境內,還是境外?未來港台之間的貿易將可能依關貿總協(GATT)的規範,但大陸與港澳之間會不會依照辦理呢?大陸取得港澳主權後,會不會透過投資,對台灣產生影響(即中資變港資再變成台資)……?

一連串的問題,可以體會台灣對港澳的定位、對策,仍視大陸為最終的對手。在這種政治顧忌下,政策的制定及執行,難免產生矛盾和不切實際的現象。

「中國人代」廖瑤珠就指出,台灣不應再透過學術交流,輸入民主,這對港台關係沒什麼好處;反而應在香港欠缺的科技、純學術上多幫助香港進步。一九九一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民主派大勝,國民黨黨工邀功,稱對民主派支援甚多的事,在香港的聲評並不佳。

在執行技術上,尤其入出境方面,應可以更開放。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黎昌意(台駐港最高代表)感慨地說,香港因應港台的入出境人潮極快,已不斷簡化簽證手續,但台灣似未相對回應。

香港一家大報的採訪主任就說,台灣現在准許大陸記者直接赴台,卻要求香港左報記者起碼住港達四年的規定,真是「ridiculous(荒謬可笑)」!

經貿主導未來

在大陸陰影下,台灣一直不願也不敢在港投入較多資源,深怕「賠了夫人又折兵」。江素惠就抱怨,政府雖肯花錢租下大辦公室,卻不願增加編制,偌大的自由中國評論社,連警衛都沒有。「這是不鼓勵我們活動嘛!希望我們辦不成活動的人可多呢!」她強調,萬一有個小恐嚇,就足以遏阻訪客,從此不上門。

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台灣事務部長黃文放,和許多香港人士都認為,香港對台灣的作用,不應僅止於一個貿易、情報中介站而已,它本身的管理、金融服務、商情網,都可以大加利用。

在兩岸關係轉調,人「關」的國際化催促之下,台灣商人對黃文放的說法,應比政府更能心領神會。可以確定的是,港台關係未來的主角,絕對是以錢為貴的台商,而非在草案上字斟句酌的政治領導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