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心境,會讓一群放假的孩子主動返回學校幫忙?又是什麼動力,驅使這群熱愛校園的學生依依不捨不想回家?尼伯特颱風強襲,我們看到大部分學校都動員教職員返校打掃,但台東均一實驗高級中學的學生不同,他們主動犧牲假日、放棄打電動的時光,挽起袖子幫校園恢復原貌。
試著想想,如果你的學校因為風雨肆虐、凌亂不堪,你會回校主動幫忙做苦力,還是獨善其身懶得關心?也許,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後者,畢竟復原風災的辛勤程度,可不亞於任何苦工。
颱風過後,校門口厚重的鐵門應聲被吹走、足球場淹沒成了游泳池、教室門窗破裂導致雨水灌入、樹木嚴重斷枝、天花板被掀翻,就連頂樓的太陽能板也吹走80%,學生與家長們眼看學習環境已凌亂不堪,還特別組團返校,最遠的來自高雄。
這群孩子,是嚴長壽最引以為傲的瑰寶,一生致力於教育、投入心力於學習環境的他,也讓這份心深深觸動均一的莘莘學子。
台灣教育資源東西嚴重失衡,近年他特別關心東部弱勢地區的孩子,2011年底,他擔任均一實驗高級中學董事長,實行偏鄉教育深耕計畫,期待用教育改變台灣未來,塑造快樂學習環境,啟發孩子天賦,培養良好品格與雙語能力,成為正面有價值之人。
他表示,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真正的文化生命必須正本清源,從教育的起始點開始累積。對於台灣教育未來,他有殷切的期許,也有深重的憂慮。並始終認為,國家要為未來準備人才,學校也必須為青年發展天賦,教育必須適時扮演這個急如星火、救亡圖存的扎根角色。
在學校內,他就像個能稱兄道弟的大家長,絲毫沒有半點架子,也不會對學生太過嚴厲,學生邱紳騏就說,總裁常叮嚀我們,「學會比學完更重要。」
特別從高雄回來的鍾翔聿同學,不僅親自動手清理玻璃,連重物搬運也是跟同學一起完成,他特別喜歡學校多元、非單純一昧考試的制度,這讓他可以自由發揮所長,提升想像與創造力。
嚴長壽說,他一直希望打造一個安全、快樂、多元的學習環境,以自我領導力教育來啟發孩子發揮天賦,成為有熱忱、自信、獨立,且具備生活技能、對社會有正面價值的公民,讓學生們成為台灣教育改革的示範。
也許正是這種關懷與包容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們跟學校有著無可取代的向心力,就連放假也心繫校內,無私的為校付出,也許,這才是教育最成功的地方。
嚴長壽說,「那天晚上我們還有100多個各地音樂營的青少年及志工們住在宿舍,最嚴重的時候窗戶被吹開,水溢進了房間,孩子們說17級的颱風有地震的感覺。」
早上起來,整個操場變成了游泳池,屋頂所有的太陽能板全部被摧毁散飛各地,他決定不依靠外力,號召所有同學、家長、老師回來重整校園,畢竟這次災情是全面性的,希望盡量不濫用外面的資源,對孩子也是一種學習。
他強調,「我始終覺得,每一次的災情大量的募款往往為了分配變成爭議的來源,所以我主張有能力的人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把資源留給該被幫助的人,這也是我對學校孩子、老師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