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禁忌的結束

賓靜蓀
user

賓靜蓀

1994-01-15

瀏覽數 12,400+

禁忌的結束
 

本文出自 1994 / 2月號雜誌 第092期遠見雜誌

一枚定時炸彈,已開始在歐洲滴答做響。

由丹麥日德蘭半島,到義大利半島的靴底,世界最富有的「歐洲經濟俱樂部」三億四千五百萬名成員中,已有近十分之一生活在貧窮邊緣;到一九九五年底,將有二千萬人失業。

刪減社會福利

愈來愈多的工作持有者,得「贍養」愈來愈多的失業同胞及退休的老年人;失業救濟金掏空政府的社會福利財庫;工會的目標逐漸模糊;是要代表有限會員的利益?還是要替失業的前會員說話?在暫時不能增稅的情況下,各國政府只好打破禁忌,刪減各種社會福利。

法國的巴拉杜政府已經決定降低部分企業應繳納的社會性稅金;荷蘭的子女撫養費已無法依慣例年年增加;西班牙的宮澤拉社會主義政府凍結公務員薪資的上漲率,限制領取失業救濟金的條件;義大利的各工會被迫接受社會契約,不得再以通貨膨脹率要求加薪幅度,並延後退休年限,降低退休金金額。比利時的工會總長楊森無奈又自嘲地說:「今天,我們被迫得向葡萄牙的生活水準看齊了。」

示威抗議的行動沒有一天止息。覺得被出賣的各國工人,已不再只是搖旗吶喊而已,他們絕食、罷工、封鎖高速公路,甚至與警察發生衝突。憤怒的畫面和聲音,由煤礦礦坑、鋼鐵廠擴散到汽車、飛機的生產線。

社會觀察家警告:社會共識和民主穩定已經受到威脅,此刻的氣氛,正是培養犯罪和極右排外思想的溫床。「再這樣下去,我們將歷經一次社會危機。到時,所有已達成的福祉將遭毀滅。」法國最大金融、工業集團蘇耶茲的總裁沃姆憂心地表示。

放血措施

但是事實是,現在及未來,都不可能再有足夠的工作,可以滿足每個有工作能力的人。歐洲人這才絞盡腦汁;怎樣解決已達二位數的失業率?

憑著「每個工作都有一張面孔(即每個工作都代表一個人)的人性理念,德國大眾汽車(VW)人事部部長哈茲,提出「一周工作四天」的應急措施,希望能將因產量減少的有限工作在既有員工數下重新分配,避免該公司再裁三萬人員,同時可以節省開支二0%。

這個主意並不新。德國的鋼鐵、電子業總工會早在一九八四年起,就成功地要求將每周工作時數由四十小時減為三十八小時,有一百萬人因此獲得工作,對工業的生產力也有正面功用。但是大眾汽車的「一周工作四天」模式,卻引起德國國內廣泛的討論,因為它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另一禁忌--相應於一周工作二八.八小時,一年工資必須減少一0%。

德國鋼鐵、電子業總工會的談判代表彼德斯表示,「這當然是一種放血急救,但都是必要的。」這項措施將為期兩年,替大眾汽車節省十八億馬克的人事費用,都對要養家的最低工資階層及年長的工人不利。一名車廠的噴漆工人對著電視攝影機抱怨:這等於每個月少五百馬克!我太太也得繼續全職工作,明年的休假也泡湯了!

「一周工作四天」背後所代表的「分享工作」概念,立刻成為歐洲最受喜愛的對抗失業率良策。法國保守黨的國會議員計畫,如果法國企業能將每周工作時數由三十九小時降為三十二小時,同時將員工總數增加一0%,則同意員工工資減少六~七%,部分增加的開支由政府補助。

工會讓步

然而縮短工時或延長休假時間,雖然可能暫時避免企業裁員,有助遏止失業率的繼續攀升,但是它並不能真正解決失業問題。統計數字說明一切:西歐人平均工時較美國人少一0%,較日本少二0%,然而一一%的失業率卸高於美(七%)、日(三%)。許多歐洲人不得不承認,嚴格的勞工法和雇用法,使歐洲雇主不願輕易雇全職員工;過於慷慨的社會福利,導致員工缺乏工作動機,卻助長了高失業率。

歐洲各國政府雖仍對美國的「隨雇用隨開除」模式不敢領教,但已逐漸瞭解,有必要阻止工會強迫超額雇人及限制生產等過分干預勞動市場的行動。

法、比、西仍立有法律規定各級最低工資,其金額自八0年代以來激增,現在已達平均工資的五0%。這項社會主義政府的美意,卻遏殺了企業雇用年輕人的意願。法國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四分之一失業。法國政府現已降低最低工資金額,以減輕企業的支付。

北歐各國過去一向以採行介於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之間「第三條道路」著稱。八0年代,政府和強大工會合作,對失業者施以各種職業訓練,再安置於公家機關,以抑制失業率、然而今天北歐最工業化、提供最優沃社會福利的瑞典,都也是經濟情況最糟的。失業率由一.五%攀升到九%,於是公家機關的工作將被刪除八萬名,醫療給付也降低。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挪威的工人已自一九八七年起同意犧牲薪資的成長率,由一0%調降為二.五%,因為失去蘇聯市場而元氣大傷的芬蘭,失業率甚至高達二0%。工會連連讓步,已經連續兩年放棄提高工資的要求,並考慮必要時同意減薪。

改變「工作」價值觀

英國的經濟學人周刊分析,短期之內要解決歐洲失業問題,彈性工資及彈性工時是不二法門。然而目前歐體十二國中,除了英國、丹麥之外,兼職工作被雇用法、管理程序或強大工會重重限制;而社會福利的項目,也以全職員工為對象。

此外,傳統觀念視朝九晚五的工作為「正事」,造成西歐各國的兼職工作比率偏低,也間接「謀殺了工作」。因此法國正在醞釀中的新勞工法,就可能去除「每周工作三十九小時」的僵硬規定,代以每年工作若干小時為計算標準,允許員工必要時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時,而在淡季相對減少工時。

德國的社會學家雷皮尼斯也呼籲重新思考「工作」的定義。他甚至提出以稍左的價值觀,降低失業戲劇化殺傷力的建議。資本主義的價值中心就是工作,在這樣一個以效率、能力評價成就的社會,失業就喪失了社會認同及自我價值。這種不再被需要的感覺,絕非由六0%到九0%的失業金可以補償。

雷皮尼斯質問,在今天道個明顯不會再有足夠工作給每個人的社會,為什麼不改變價值觀?或退而容忍不同的價值共存,使整個過渡容易一些?

這是比較消極性的長期使命。歐體主席狄洛提出主動增進競爭力的長期解決方案 加強教育及職業訓練、提高企業研發經費及投資大歐洲公共設施網路,希望到西元二千年,創造一千五百萬個工作機會。

沒有萬靈丹

歐洲各國財政部長並不欣賞狄洛的這帖良藥,因為所費不貲,雖然足一針見血,尤其對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而言。

德國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總裁漢瑟爾指出,雖然德國目前仍是世界第三大科技國(次於美、日),但只在能源和環保科技上還擁有競爭優勢。九二年研發經費只及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的情況下,他質疑,德國的地位還能維持多久?

「德國與日本在科技發展的速度上,幾乎只有四到六周的差異,但是我們就沒有能力利用科技來賺錢。」德國西門子公司的管理顧問法蘭茲分析。傳真機就是一個例子。三十年前,該公司發明傳真機,都因當時已夠用的一種可傳二十四個字母及五十個圖案的電信系統,沒有繼續發展,結果由日本人發揚光大,「對日本人來說,傳真機簡直就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法蘭茲說。

此外,德國基礎科學研究和工業脫節,一般德國人對科技能否改善生活普遍懷疑,這也阻礙德國工業應用科技的發展。一位科學家抱怨說,「我們生活在一種敵視科技的社會環境中,不管你說發展基因科技、宇宙、核能技術、磁電鐵軌或獵者九十戰鬥機,都被斥為無稽之談!」德國經濟研究所的賽得斯博士認為,政府不應太過干涉企業研發的方向,但是至少可以透過輿論改善這個社會氣氛。

「沒有藥到病除的萬靈丹。」歐洲人心知肚明。不論是左是右,是保守或激進,由這波遲來的經濟結構危機引發的高失業率,已使得歐洲人不得不正視長久以來蟄伏的問題,也從各種角度探索生路--不惜打破禁忌。

失業者的雜誌--再出發

去年夏天,三十二歲、失業的報社經濟版編輯巴爾茲,在巴黎一家小咖啡館中,向他的前任老闆羅伯利抱怨:「在法國、連飼養獵灌犬的店主和捕鰻魚的魚夫,都有自己的遊說團體和自已的雜誌,但是四百五十萬名失業者,卻無依無助,投訴無門。」

今年一月,世界第一本失業者專門月刊「再出發」(Rebondir),就出現在法國的各書報攤,銷售量之佳,嚇壞戶主編巴爾茲:每本約台幣六十元的「再出發」,現在發行量三十五萬份,已經成為法國十大雜誌之一。

宣傳板刊登「事求人」啟事、介紹工作趨勢;學習版提供再進修計畫和實習機會;理解版探討和失業者有關的法律問題;談判版教導針對雇主需要,填寫求職信和履歷表的方法;生活版推薦適合失業者從事的便宜休閒活動;而每個月六千封由詢問「該學何種電腦語言?」到「怎樣由零工變成全職?」的讀者來函,更成為雜誌的主題及內容。「再出發」在政治方面,則是主張降低利率及要求政府推廣「創造工作」措施,製造就業機會。

這份由八名失業編輯出版的「再出發」月刊,已自九月起,「更上一層樓」地出版「每月一書」,深入討論失業問題。他們將心比心,成功地扣住失業讀者的心弦。

目前,在瑞士已出現模仿雜誌,而瑞典則預備出版類似雜誌。對愛玩頭腦體操的人而言,愈來愈壯大的失業率,已經成為極有潛力的市場。

(賓靜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