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鹿耳門溪畔,鄭成功渡海來台的歷史重現。
鑼鼓喧鬧中,來自全省各地的國姓爺信徒,各自捧著由廟裡請出的神明,魚貫而至。他們有的身著明卒、鄭卒服飾,有的擊鼓鳴炮,宋江陣於撼人鑼聲中賣力演出,這一切的熱盼,為全國文藝季「發現鹿耳門」系列活動揭開序幕。
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四百多艘軍艦,捨棄行駛容易但炮火猛烈的台江內海,於四月三十日清晨,直接進入鹿耳門水道。
主辦此次活動的台南鹿耳門天后宮表示,由於該處水深不足,險灘處處,鄭成功遂設香案祈天助漲潮水,讓船順利前進。不久,潮水漲丈餘,艦隊無礙地攻進鹿耳門,驅逐當時占領台灣的荷蘭人。
在文建會主委申學庸祭拜天地及震耳的三響禮炮之後,戰鼓齊動。天后宮模擬鄭王焚香祭告天地,祈求神明助漲潮水,隨即二十三艘改裝成明代戰艦的船筏,沿著三百三十三年前,鄭王率軍行進的鹿耳門水道,溯溪而上,隨著一片反清復明的旌旗,浩浩蕩蕩地穿梭在今日的蚵田中。
海上重現鄭王登台之舉,陸上則是今人表達虔敬之心。延平郡王秋祭大典,完全遵照古禮舉行,全省奉祀國姓爺廟宇的神像登上祭壇,主祭官內政部長吳伯雄身著明朝服飾,虔敬地行上香禮,獻果、花、帛、爵,在朗朗祭文聲中,吳部長遠眺前方,以瞭望禮晝下句點。
發現鹿耳門活動,讓人恍若進入歷史的迴廊,再一次覽讀鄭成功開疆闢土的民族忠義。在思古幽情之後,是鄉土文化與宗教藝術的綿延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