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要工作,還是要福利?

賓靜蓀
user

賓靜蓀

1993-12-15

瀏覽數 12,200+

要工作,還是要福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4 / 1月號雜誌 第091期遠見雜誌

恐龍身陷危機。這不是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情節,而是歐洲巨型、老牌企業的現狀寫照。

歐洲企業恐龍正經歷自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八0年代未為迎接歐市統合的收購、合併熱潮已經過去,德國統一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也成過眼雲煙,經濟成長率先行萎縮,失業率扶搖直上。歐洲企業界充斥著虧損、裁員、倒閉的消息,每個數字幾乎都破二次大戰後以來的最高紀錄。

一九九一年,歐洲一百大企業中,只有七分之一虧損;九二年,擴大為四分之一。九三年上半年,連金字招牌的賓士、VW(福斯國民車)和雷諾汽車,都陷入赤字狀態。世界最大的米其林輪胎,則虧損六億二千萬美元。

裁員人數則以五位數計算:賓士集團三萬三,福斯汽車公司三萬,德國三大化學集團拜耳(Bayer)、霍斯特(Hoewast)和BASF總共二萬,荷蘭的菲利浦,更遣送其全球七萬五千名員工(占員工總數三0%)回家吃自己的」。

面對來自美、日、亞洲四小龍,甚至中、東歐等工資低廉國家的競爭,昂貴的西歐商品逐漸被逐出國際市場。大多數企業主、政治家、經濟學家都清楚,歐洲恐龍最脆弱的一環,是它超高的勞力成本。

除了英國和西、葡等較貧窮國家外,西歐製造業的工資,即使扣除退休金、失業保險金、遣散費等所謂「社會成本」,也明顯地高於美、日。德國汽車工業的工人,工時之短、工資之高,退休年齡之低,和德國車的品質一樣,都是世界冠軍。

裁員所費不貲

平均起來,西歐勞工每周工作三十五至三十六小時,每年休假五到六周。此外,還可以免費看病(雇主支付醫療保險費用的二0到三0%),還領休假費、交通費、餐費、生產費、耶誕獎金、暑假獎金、員工子女聖餐儀式的置裝費等各式額外津貼。如果失業,政府還發兩年到五年的失業救濟金,金額相當原有薪資的三分之二。

在法國,即使是最低工資的工人,每年也要花掉雇主兩萬美元。成衣業老闆亞伯特抱怨,他請一名法國工人的工資,可以雇九名摩洛哥人,二十五名泰國人,三十五名中國人,六十五名俄國人或七十名越南人。

雇人所費不貲,要請員工走路,也不容易。義大利的雇主,每年必須為每一名員工儲存一個月薪資,作為遣散基金,等到該名員工不論以何種理由離職,再一併交還。每名被解雇的員工,可獲得四至五個月的薪資。此外,企業裁員如果「缺乏合理動機」,還得再加付一年到一年半的補償金。而為維持企業利潤、關閉工廠,這些都不被視為「合理動機」。因此輪胎製造商皮雷利(Pirelli)去年裁員二0%時,付出遣散相關福利費達一億美元。

西歐的勞工福利,有立法、規章、協議保護,並不被視為「特權」,而被視為「權利」。但是這種福利,卻在經濟不景氣時,成為企業沈重的負擔,並使企業被迫外移。

法國成衣業到目前為止,已將七萬個工作轉移外國。德國賓士汽車今年十月初,在美國阿拉巴馬州設立該公司第一座德國以外的工廠。對手BMW也宣布,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新廠,除了工資每小時十二美元,一字支薪休假兩周,員工子女可以免費上德文課外,不提供其他可與歐洲廠相比擬的員工福利。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二千萬失業大軍

留在歐洲大陸的企業,為保持競爭力,紛紛關閉工廠,造成一批失業大軍。根據歐市統計,到西元一九九五年,全歐將有二千萬失業人口,其中四五%是長期失業,而且幾乎所有的預測都警告,即使明年起景氣復甦,也不能平衡目前歐洲因國際競爭被迫裁減的工作。

經濟學家表示,歐洲現在的處境,和八0年代的美國類似,未來唯有服務業和創新科技,才能創造新工作。問題是,歐洲的工資太高了,歐洲人今天不得不相信法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阿萊所言:「高工資和社會福利,創造了失業率。」歐市主席狄洛因此一再呼籲:重新思考,改變結構。

著名的德國模式 由勞。資、政府三方形成的「共識管理」,已使得勞工養尊處優,成了開刀的對象。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烈斯侯特提出一份長達九十六頁的經濟、社會改革報告中,建議簡化官僚系統、刪減勞工法、鬆弛工會契約、減稅並加速出售國營事業。全德由工廠鍋爐間到企業會議室,也都為接受一場罕見的「減肥手術」而痛苦不堪;藥方是「縮短工時、降低工資」,目標是「提高生產和加強彈性」。

過去強硬的工會現在必須面對「要福利還是要失業率?」的選擇。這一波不景氣,已經強迫德國勞工接受每年加薪比率由七%降為四%。以父系企業組織著稱的波許(Bosch)電子集團,與員工交涉之後,削減由房屋貸款到餐費的各項福利,每年可節省四億六千萬美元。福斯汽車公司更決定自九四年起,全德六個工廠十萬名員工每周只工作四天,工資降低二0%,希望在節省人事開支又不再裁員的情況下,仍然保有生產力。

有些公司則採用增加工時而不加薪的模式。歐寶汽車(Opel)和德國鋼鐵工會簽約,工廠機器得以每周五天日夜運轉,賓士集團更要求周六也不停。

相較之下,在社會黨長期主政的法國,情況就沒有如此順利。「法國人的憂慮」一書作者杜哈瑪指出,法國人「寧願放棄加薪,也要保持福利」。一些小型公司與員工達成協議,以降低加薪率,換取不裁員的承諾,但是反映法國人情緒的媒體,稱這類交易為「恐嚇行為」。

痛苦的抉擇

日前,國營的法國航空公司為彌補近十億美元的虧損,宣布刪除幾條航線,裁員四千員工,立刻引發上自駕駛員、空服員,下至行李搬運工的兩周全面罷工。結果造成巴黎航空交通大亂,法航總裁辭職,交通部長收回裁員成命,並表示「重新考慮這項缺乏社會性對話的計畫」。不過,部分法國人擔心,照此情形下去,法國經濟走下坡的速度,將快過政治家的改革腳步。

美國哈佛企管學院的坡特,在其新書「國家的競爭優勢」中提到:稀少、昂貴或難以解雇的勞工,通常會迫使企業投資更多節省勞力的科技,是「一種創新的顯著動力」。若依照這個觀點,目前歐洲企業面臨的勞動成本問題,對其長遠的發展可能也不無益處。

然而,各國現在面臨更迫切的問題是,如何在後工業時代維持工業時代建立的福利國家?要工作還是要福利,將是一個必要而痛苦的抉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