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十七年五月二十日,蔣經國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他離開行政院前的那天下午,在院長室召見我說:「我準備把你留在行政院,幫助孫院長推動各項政務。」
同年六月一日,原來擔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先生就任行政院院長,在第一次院會中宣示要推動「服務的行政」,隨後即召見當時擔任研考會主委的我說:「我要請你多替我想問題,我要使行政院研考會成為行政院的智庫,行政院的think tank。」從此開始了六年筆者追隨孫院長從事各種政策規畫和政務推動的生涯。
現在回想起來,從民國六十七年六月到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將近六年期間,是我從事政府工作挑戰最頻繁,但也是收穫最豐富、最值得珍惜回味的六年。在這六年當中,由於孫院長的帶領、激勵和指導,使我得以充分發揮社會科學的知識,結合行政實務,很踏實地參與推動不少攸關國計民生的政策及措施,真是人生難得的一段富有成就感的際遇。
在參加行政院工作之前,我本來是在美國從事政治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民國六十四年九月,在當時行政院蔣經國院長的囑咐下,我結束了在田納西州立大學曼菲斯分校政治系正教授及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國家研究員的教學研究生涯,回到台北,擔任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一年後,再度應經國先生之囑,擔任行政院研考會主任委員,這才開始與其時擔任經濟部長的孫先生有機會接觸請益。
眼光、毅力、胸懷
當時行政院研考會剛完成了一項如何將農復會從一個美援單位改組成為一主管農業政策的正式機關之研究,其中涉及經濟部的職掌及運作處甚多,我乃數度向孫院長請教,他都很有耐心地給我指導,使我受益很大,從此對他有很好的印象。這種正面的印象,因後來成為孫內閣的一員,緊密追隨孫院長工作而日益鮮明深邃起來。
在追隨孫院長六年工作期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孫先生前瞻的眼光、科學的精神、堅韌的毅力和寬厚的胸懷。孫院長是一位非常重視中長程政策規畫的一位政治領袖。他在院長任內非常重視各部會的中長程規畫工作。譬如中美斷交後,執政黨擬提「復興基地重要建設方針案」,孫院長親自主持這個為期十年的大型施政規畫的編製工作,完成後對於以後的政府施政,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導引和整合作用。
孫院長對於各部會的工作,特別要求要有整體的構想、具體可行的實施計畫、切實可行的執行步驟,開始實施後更要求有追蹤管制和考核評估。由於許多孫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實施的政策,都是以方案或計畫的形式提出及列管,孫內閣乃有「方案內閣」之名。
以筆者從負責政策規畫及評估機關的角度觀察,孫院長這種重稅計畫及實施步驟的作法,實乃是從科學治事的立場出發,要求行政院各部會以科學方法推動政務,這對行政機關效率的增進,起了積極而顯著的正面作用。
當孫院長接替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之初,社會各界和大眾傳播媒體雖對孫內閣寄以厚望,惟在強勢的蔣經國內閣之後要獲突出的表現確非易事;然而這種態勢,在孫院長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施政作風貫徹下,逐漸起了轉變。
溫和仁厚
筆者不只一次看到孫院長如何透過耐心的溝通與協調,慢慢地贏得了其他與他資歷不相上下的政務官及黨政領導人士的接納、合作與支持。這其間所展示的忍耐與毅力,非與他共事過的人很難深人體會。
在率領部屬上,孫院長對工作雖然要求績效,但是在態度上部總是溫和仁厚的。在追隨他老人家六年期間,我幾乎從未看到或聽到孫院長對部屬疾言厲色。遇見複雜困難的問題,他經常向部屬徵詢解答及建議,有時候還會把他本人的看法,用大綱式的方式親自寫了出來,做為部屬作業的參考。經過孫院長核定過的文稿,部屬還可以建議修訂。凡此可見孫院長對部屬的尊重與寬容,部屬當然樂意為他效命。
孫院長擔任行政院長六年期間獲致的成就,在七十三年行政院所編製的「行政院六年施政重點及績效報告」中,已有詳細的記載,不必我在此贅言。但是有幾件事筆者曾經在孫院長領導下親身參與,覺得有必要在此加以說明,以表達我對他的欽佩與感念。
首先是對國內傑出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及留美華裔學者的聯繫工作。孫先生就任行政院長後不及半年,便碰到中美斷交,為了減輕此一事件對我國不利之影響,並期望留美學人能協助美國政府訂定對我方較為有利的台灣關係法起見,筆者乃在孫院長指示下,加強與留美華裔及美籍學者的聯繫工作。
新穎觀念宣揚國策
這項工作獲得幾項具體的成果,其一是在美國學術界--尤其是社會科學及中國研究學界對我友好的聲音逐漸增加;其二是促成了華裔社會科學學者在美組成「北美社會科學家協會」;其三是「台灣關係法」經過美國國會聽取了學術界的建議修訂後,成為一項確保中美非官方關係,並允許中美雙方在外交關係斷絕後,仍維持相當層次的經貿、文化、科技以及軍事關係的重要法律依據。
除了聯繫學者維護中美關係外,孫院長也不放過任何宣揚我國政策、爭取國際間對我方瞭解與支持的機會。民國七十年九月三十日葉劍英發表了九點和談建議,在國際間產生了一些混淆視聽的作用。孫院長利用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十日中美「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閉幕茶會的機會,以「中國問題與中國統一」為題,發表了一篇內容充實、影響深遠的英文演講。
筆者迄今尚能鮮明地記得孫院長在行政院院本部禮堂,向中外學者及媒體發表演講所獲熱烈反應的情景。這篇演說中有一段名言:「中共應儘速放棄四個堅持,加緊努力改變生活方式,只要在大陸上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與自由中國的差距不斷縮小,中國和平統一的條件就自然漸趨成熟,到那個時候,統一的障礙就自然減少。」孫院長這種說法,在目前看來已不算新穎,但在十年前卻是具有相當突破性、前瞻性的看法。
或許是由於這篇演說的重大感染力,或許是由於孫院長日益升高的國內外聲望,似乎引起了其他國內領導階層人士的疑慮,也因此引起一些政壇人士的私下反應。這些反應是否對孫院長後來事業發展產生了若干影響,很難加以評估,但是孫院長任內在外交上所做的重大努力,其公忠體國的精神,值得史家做更進一步的瞭解與肯定。
亟思突破外交現狀
為了尋求對外關係的突破,孫院長除了從事實務方面的努力外,也試圖在理論上採用新的觀點與方向。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六日,筆者接受韓國國土統一院之邀,赴漢城出席第六次統一問題學術會議,並宣讀一篇「多體系國家之統一問題:基本觀念、相關因素與分析途徑之比較分析」論文。
論文中筆者提出「多體系國家」的新觀念,強調中國、韓國及德國等所謂「分裂國家」之領土、民族及文化均未分裂,而係一國之內出現兩個互相抗衡的政治體系。我主張國際社會應該將分裂國家的統一問題與承認分開,這樣便可在不排除未來「國家統一」之可能性的前提下,同時承認一分裂國家之內的兩個政治體系。
「多體系國家」觀念提出後,在國內外引起相當迴響。六十九年十月九日,孫院長在行政院院會中提示:「請外交部會同新聞局、研考會,就我國長期政策之方向以及我國在國際社會之地位,與國際法之關係等基本問題,做初步之研究報院核備。」同年十二月,行政院邀請多位旅美學者返國,針對中美關係及我國之國際地位提出報告,各有關部會首長均參加,深入研討相關問題。
類似性質之研討會曾多次舉行,足見孫院長對於理論問題之重視,也可證明孫院長對於對外關係現狀之不滿而亟思突破。「多體系國家」概念之探討,其後雖因孫院長政躬違和及一、二資深立委之反對而未果,但是孫院長樂於接受新知,力求外交突破的作法,迄今仍令人感念不已。
孫院長在施政上另一項重點在於人才培養。孫院長主持行政院期間,曾經先後制定「加強行政機關人才延攬培育與運用方案」、「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司(處)長及科長出國進修考察實施計畫」、「加強培育及延攬高級科技人才方案」以及「遴派社會科學人員出國深造六年計畫」。其中最後一案為筆者直接奉孫院長指示研究完成。
這個為期六年的人才培養計畫,於民國七十二年開始實施,每年由各機關推薦人選,再由一超部會之審核小組加以甄選,最高名額二十五名,迄今已有一一五名赴美、日、德等國攻讀,其中有五十四人獲得博士學位。這些進修社會科學之人才回到行政機關服務,對我國公務人力素質之提高,已產生莫大功效。
孫院長的施政尚有一項特色,就是「均富」目標之講求。孫院長雖然是理工出身,但是他對社會政治問題甚為重視,對於經濟發展是否會導致貧富差距之擴大尤為關切。在他任內所策畫的「復興基地重要建設方針案」以及「民生主義社會經濟建設案」中,都定有專章討論收入分配的問題。
化解民怨
孫院長在公餘之暇巡視民間各地時,也特別注意觀察當地的財富分配情形。不過孫院長並不贊成完全靠財稅手段來達成均富的目的,他主張利用縮短城鄉差距、鼓勵在較偏遠地區設立大型醫院及學校等措施,來達成平均財富的理想。
最後談到為民服務工作,這是一項孫院長十分重視的施政。為民服務的觀念,在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時就已經提出來,但是形成一個具體的制度,而且變成政府施政年度考核的一環,都是在孫院長主政期間達成的。孫院長以他在台灣電力公司推動為顧客服務所獲之經驗,帶到行政機關來實踐。
我在他的指導下,發展出行政院為民服務工作的規畫執行及考核體系,每年從地方到中央選拔為民服務績優楷模,並由行政院長親自頒獎表揚,這項工作長期做下來,的確化解了不少民眾對政府的怨言,也縮短了兩者的距離,對於擴大政府的民意基礎,產生具體的正面影響。
從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因病離開行政院以來,孫院長的健康調理得宜,除了行動不方便外,思路判斷均在極佳狀況,而他在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更是公認的事實。近年來,孫院長看到我國政界擾攘不安,非常憂心,也曾數度發表文章及談話,希望能產生導正的作用。 作為孫院長過去的部屬,我為他繼續關懷國事而倍感欽佩,但也為他憂國憂時是否會影響健康而擔心。我衷心期望孫院長好好保養身體、為國保重,更希望主政當局能夠虛心多聽取孫院長對國事的意見,相信對國計民生一定會產生積極的效益。
(魏鏞現為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