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證嚴法師往生,慈濟會變成什麼樣?三百多萬個慈濟人最怕也最常被問到這個夢魘般的問題。
人治管理缺少組織
七年前,慈濟功德會還是一個默默為善的民間團體,和一般慈善機構一樣,並沒有受到媒體太多重視。自從慈濟醫院啟用,護專、醫學院相繼成立,並積極參與國際救援之後,慈濟事業一日千里,如滾雪球般接引更多有緣人投入。功德會會員增加了十倍,勸募到的善款也比五年前增加至少五倍。目前,紀念堂、慈濟大學、嘉義大林慈濟分院、建立全國醫療網等慈濟重大工程,正陸續開工進行。
在證嚴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領導之下,慈濟慈善工作的運作始終有條不紊;和諧莊嚴的行事風格,讓慈濟在艱困中完成許多重要的工程。
然而,在會員會務快速擴充之下,過去那種憑一人號召萬人響應的人治管理,顯然已經不足。
因舉辦預約人間淨土和證嚴結緣的金車文教基金會副總幹事林偉賢觀察,慈濟是一個義工性質大於專業性質的團體,各項活動完全靠滿懷宗教熱忱的志工帶動完成,並沒有一般專業的組織概念。近萬名志工能合作動員,皆是出於對師父證嚴無比的尊崇。
但也由於慈濟救援活動核心的委員,都是不支薪的工作人員,缺乏組織管理,沒有階級、職務的概念,所以,「每個人都一樣大。」林偉賢有感而發地說。
正因志工對證嚴言聽計從,證嚴遂成為慈濟事業推展的號召中心,種種會務必須經由她方可推動。慈濟上上下下也莫不依賴她,凡事都要她首肯,才能決定。借場地、辦活動,乃至委員與委員、會員與會員間的紛爭,也只有證嚴一句話才能化解。
證嚴個人的管理觀念,更是雕鑿慈濟不拘組織形式的利斧。她一向秉持用最少人力,做最大的事,不喜歡慈濟運作有管理、制度的觀念,她認為只要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不必有一套組織規章管理。過去原名為管理中心的總部,在她的堅持下,也改名為志業中心,負責協調溝通。
「不想未來事」
這種獨依一人無既定格式的管理,在過去組織規模較小時猶可行,但目前慈濟觸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分會也不斷擴充,似乎必須有一套周延的組織,才能因應不斷膨脹的事業。
關心慈濟發展的人更擔心,若將來證嚴往生,頓失所依的慈濟人,要靠什麼人領導,才能凝聚力量?慈濟世界會不會就此消失?
「慈濟會有一段長期的混亂。」一位慈濟委員預測。
但也有人樂觀地舉例,在蔣經國總統逝世前,很多人也擔心國家會混亂失序,結果證明「台灣還不是好好的」,榮譽董事侯博文表示,同理可推,證嚴上人如果離開,慈濟還是會長久存在。
樂觀的慈濟人還相信,師父雖然往生,但她的慧命長存,而且她的精神也將為弟子承繼,慈濟事業不會因她離去,而有任何改變。
當被問到慈濟在她走後的發展時,證嚴則緘默不語,只是淡淡地說,她「不想去想未來的事」。
其實早在十五年前,當時四十二歲的證嚴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那時,證嚴因心絞痛昏厥,醒來後問弟子,如果有一天她離開,慈濟要怎麼辦?弟子茫無所措。證嚴想到每個月固定救濟的貧戶,可能因她的死而失去援助,她於是決定建立永久的救U「水源」 慈濟醫院,即使她不在,慈濟慧命還能綿延。
然而,從永續經管的角度思考,慈濟目前最迫切的仍是把長期可行的組織機制建立起來。
深入研究慈濟後決定加入證嚴行列的中研院研究員盧蕙馨指出,當慈濟發展愈快,吸收一些非因宗教信仰加入的專業人士,就愈需要制度化管理。她同時表示,慈濟需要一些執著的義工,也要招募更多專業管理人士,在慈濟世界裡產生制衡的力量。
接班問題引人注目
擅長策畫大型活動的林偉賢點出,制度化、專業化是慈濟未來的工作重點。若把制度建立好,證嚴慈悲精神仍可以是一種凝聚力量,使慈濟工作不致中斷。
慈濟志業中心副執行長王端正則肯定,慈濟現在已經有意識地在建立一套組織,推展慈善、教育、醫療、文化四大志業,以及目前火熱進行的骨髓資料庫、國際賑災活動。志業中心轄下的八大室與醫療小組,在執行長證嚴與三個副執行長的帶領下,早已各司其職,執行「一步六腳印」的事業。慈濟醫院、學校也各有專業人士負責管理。
此外,慈濟也有意擺脫外界認為慈濟是家庭主婦王國的印象,積極爭取兒童、青年、男性走入慈濟世界。中心每年舉辦兒童學佛營、青年志工服務隊,組織以男性會員為主的慈誠隊,企望將慈濟組織向下扎根、向外拓展。
為加強非佛教徒對慈濟人文的瞭解,在進慈濟志業體前,職員要有一段職前訓練,介紹慈濟濟世的理念。針對一千三百多名支薪員工,中心每年也辦兩次尋根活動,到靜思精舍,從過精舍儉樸生活,深一層感受證嚴創辦慈濟的中心精神。
由於慈濟掌握雄厚的經濟、社會資源,對政治也有一定影響力,因此接班問題也就特別引人注目。
目前證嚴的三十多位出家弟子,已經分別為她分擔慈善志業的重責大任,證嚴也有心在其中培養繼任者。據她俗家弟弟王端正透露,只要組織健全可即使證嚴法師不在,還是會有一個領導人出來。而將來的接班人,應該還是一個出家人。
(本專題將收錄於財團法人中國技術服務社、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贊助的「全球傑出華人」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