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蔡英文總統競選開始迄就職,設計師扮演了一定份量的角色,聶永真點亮台灣的識別設計,改變了競選背心的文化,正副總統就職紀念郵票,也以打破傳統引發話題的Q版,設計了代表了各職業的平民百姓。
當設計上到了一個總統的高度,不意謂著設計將失去其對於常民的意義,這就是設計之都正在做的努力。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四月份,請設計師聶永真、林韋達與馮宇,與大直市場的攤商一起設計了九面招牌,有雞肉攤、鯊魚煙、蔬果、肉鬆與水餃店等。接下來深入民間的設計,還會有寧夏夜市計畫,以及人生百味點亮街頭的街賣社會設計,重新設計街賣口香糖與街賣旗。整座城市,都將是設計的舞台!
設計師替大客戶或知名品牌做設計是常有的事,但為菜市場設計,反而是這群設計師們最難忘的體驗,在最有人情的地方做設計,需要更多的溝通,表面上看起來是設計師替攤商做設計,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反而是市場裡的創業家,替設計師上了一堂有溫度的菜市場的行銷學。
設計之都的教育意義
五月之於這個國家是新的開始,對於許多年輕世代而言,設計之都也是種下心中設計幼苗的開始。
而設計教育的根該扎的多深 ? 從小開始推動吧!設計之都長期以來文化局與教育局一起合作,透過高國中小的設計種籽教師的推廣訓練,讓設計能夠深入於校園,讓用設計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夠從下一代開始。在05/05-06/03的期間,設計教育扎根計畫將在松山文創園區「133合作社S2」,展出創意思維培育計畫的翻轉教育的成果。
圖說:臺北世界設計都-教育扎根計畫「校園角落未來想像與設計改造活動工作坊」。詳情
5/13-16在世貿展出的新一代設計展,以及4/29-6/13開展的松山文創學園季,將呈現許多年輕設計世代的畢業製作。而到底設計之都之於這個世代的年輕創意人有何意義呢 ?
曾經遇過一位即將大學畢業的設計師,告訴我當年選擇念設計,是受設計之都的啓發,而經過四年的洗禮,設計不只是理念,而是他的行動,透過公館蟾蜍山文化地景的保存,試圖讓舊的眷村,能夠轉變成為大學設計教室與展場的可能。在這幾年相信有許多新一代的種籽已經撒下,而且他們正在用設計思維解決複雜的都市議題。
因此,在鳳凰花開之際,設計之都給畢業生的最佳禮物,其實是啓發一個年輕的設計之都世代,告訴學子們,他們的時代任務,是讓設計到達一個能夠改變商業與社會的高度,但又不能失去與大眾的連結,告訴他們社會設計是未來,改變社會的動力與熱情渴望,在這時代是可以被具體實現,面對可預見的未來,政府的公共的設計與服務,也將會是他們的新舞台,做替大眾服務的設計。
在新舊交替轉換的五月,重新思考設計的高度與深度,重新思考在開創的同時,如何給年輕世代新的機會,重新思考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經驗,如何可以開創臺灣城市與國家設計治理的新可能。
如果教育是一個系統思考課題,那麼城市美學也是,而設計近幾年最重要的發展,不只是功能與造形的改變,而是讓設計變成一種思考及系統改變的可能。
備受關注的變電箱改造計畫,在台電公司的大力支持配合下,62處133座變電箱的色彩將會有所改變,從山水畫歸零到灰白色設計引發討論後,在五、六月將陸續塗裝上融入環境背景的顏色,透過色彩學專業,讓變電箱從街道上消失。色彩一直是國際城市重要的景觀議題,但卻長期在臺灣被忽視,透過變電箱的色彩改造,可以讓城市的治理有了新的策略,將影響未來的都市家俱及招牌等。
這個月在臺北街角將完成100面小招牌,這也是很重要的系統設計,臺北廣告物的問題,在於我們標榜是一個屢得國際設計大獎的國家,一個全世界保留漢字文化最完整的國家,但這都沒有反映到城市的風景上。
小招牌的設計不只是反映臺北城市的人文風景,更重要的是在創造一個有系統改變城市景觀與美學的可能,例如,首爾就把小招牌納入都市廣告物管理的準則當中。透過世界設計之都的計畫,創造一個系統設計的雛型,在未來擴大成為改變臺灣風景的模式,設計的不只是外觀的改變,而是系統制度改變的可能,這才是世界設計之都的精神。
【想知道更多「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資訊,可至:官方網站//臉書粉絲團 查詢。】
熱門
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