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練習造就完美?頂尖心理學家:未必

無法創造新事物

黃維玲
user

黃維玲

2016-05-08

瀏覽數 68,400+

練習造就完美?頂尖心理學家:未必
 

「練習造就完美」,不管你在練吉他、寫程式、試食譜,都會這麼提醒自己。自從《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出版以來,「一萬個小時」定律更是深入人心,作者葛拉威爾指出,從莫扎特到披頭四,莫不經過超過一萬小時的苦練,才有後來輝煌的表現。

但是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最近出版的《原創人:不從俗者如何推動世界》(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一書中指出,「練習造就完美,但是無法創造出新事物。」

他解釋,「練習」的概念背後,就是你必須遵照一些既定的原理、方法,一再反覆去做。

因此,練習可以為一些固定、無法更改法則的活動帶來完美,如練習小提琴、下棋等等。這些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練習時間,才能達到超凡境界,這也正是一萬小時法則的邏輯。

但是,在某些領域,練習並非創新的最佳途徑。他說,「獨特、原創,都是要增加變化,也就是說每次都用不一樣的方式去做,這跟練習的概念背道而馳。」

例如做生意,由於規則時時在變,所以投注一萬個小時並不保證你會成為業界頂尖。格蘭特舉例,Snapchat創辦人Evan Spiegel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年紀最輕的億萬富翁,並非因為他比別人多花時間練習寫程式,或完美地模仿其他平台,而是他的做法極具特色,才創造出最夯的社交媒體。

「要原創,就要去試試新的東西,也就是必須接受某種程度的風險。」雖然如此,格蘭特也指出一個刻板印象,也就是創新者都是年輕、大膽、完全無畏風險,不斷拋出一個有一個新奇的想法。「其實,創新者往往很謹慎,不急於衝在浪尖上。」格蘭特認為,原創者的創新力量,來自他們投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斷測試、提煉各種不同的可能性,終於獲得突破。

格蘭特還指出,天才兒童往往反而不是原創者,也不是世界的推動者。「當他們在卡耐基廳演出,贏得科學奧林匹亞獎,成為棋賽冠軍時,有個悲劇發生了:練習造就完美,但無法創造新事物。」他們能彈奏莫扎特精妙的旋律和貝多芬澎湃的交響曲,但從來沒有寫出自己的樂曲。他們的精力都投注在現有的知識,而不是產生新的洞見;他們遵從現有遊戲的規則,而非發明自己的規則或遊戲。「雖然天才兒童往往兼具天份和野心,但是他們沒有學習成為原創者,也就無從推動世界向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