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經國先生走後一月十三日這一天
經國先生晚年的身體比一般人想像的差很多。
他絕少出門,出門總是走固定的路線:從大直官邸到重慶南路總統府,從總統府辦公室回官邸。
大多數時侯他都躺在床上,坐還可以,走路已舉步艱難。能夠和他直接接觸的人並不多,定期見面的,大概只有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國防部長汪道淵、行政院長俞國華、參謀總長郝柏村,還有秦孝儀。
當時主管軍事的郝柏村每個禮拜要到大直官邸去一次,每次見面談個把鐘頭。就拿把小凳子,坐在經國先生床邊,向他報告國軍人員培訓計畫、預算制度進程、武器更新進度、IDF研發、飛彈製造、M48虎型戰車生產、佳山計畫進行……。
經國先生對郝柏村十分信任與器重,授以治軍建軍大責;參謀總長八年期間,他和經國先生談話報告事項大小有二千項。
後來,經國先生除了國防軍事以外,別的事也找他談。
孫院長生病打亂人事布局
對繼承人的問題,經國先生晚年思考良久,也徵詢過一些大老意見,早有部署。
「當時經國先生計畫副總統為本省籍人士,行政院長還是由孫運璿做。經國先生的想法是,孫院長做六年院長,他自己很有信心總統做完兩任,他不做了,就讓孫運璿接著做總統。」郝柏村追述經國先生的布局。
民國七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凌晨,孫運璿院長突然腦溢血中風,整個領導階層布局大亂,人事改觀。俞國華接任行政院長,李登輝轉為經國先生的接班人。
接近經國先生的人大都瞭解,他雖威權在握,對重大決策仍一一徵詢各方意見。在決定副總統人選時,他曾和孫運璿、黃少谷等黨國大老充分交換意見、反覆討論;即使在任命孫運璿為行政院長前,也親自和他在金門長談過一天一夜。
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經國先生也問過郝柏村的看法,時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與李登輝往來不多,他回答說:「我沒有什麼看法;李先生是個學者,是博士,信仰宗教,每年我請他吃個飯,覺得他蠻客氣的。」
經國先生最後的兩年,糖尿病嚴重,眼睛退化很多,但是腦筋相當清楚,記憶力極好。選定了李登輝後,他不忘提醒身邊的人:多與李先生交往。
「對於軍事上的很多問題,經國先生有時告訴我:常同李副總統來往。」郝柏村回憶,每年他都要邀請三軍將領與李副總統夫婦聚餐;自國外訪問歸來,也都向李登輝報告。
四點鐘的電話
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十三目,郝柏村正在北投復與崗政戰學校開軍事會讓。兩天前的晚上,經國先生和他談了一個多小時,還準備十四日早上親赴軍事會議中講話。
下午四點時右,郝柏村接到一通經國先生的機要祕書王家驊的電話,要他馬上到官邸。
他立即預感一定是經國先生身體有異;但萬萬沒想到趕到官邸時,經國先生已經走了。
除了家人、侍衛外,郝柏村是第一位到的,接著沈昌煥、秦孝儀、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陸續抵達。
「走得太突然,樣樣事都還靠他決定的……」無依的感覺頓上心頭。誰能相信,十九天前,他還坐著輪椅參加行憲紀念大會;十三天前,他仍勉力主持開國紀念儀典。
忍住哀傷悲痛,更重要的國家大事仍待安排處理。
一月十三日下午六點五十分,國民黨中央黨部祕書處發出緊急通知,召開臨時中常會。
座落台北市仁愛路上的執政黨中央黨部片燈火通明,全國政要齊集的中常會上,主席俞國華宣布蔣經國總統逝世,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時間是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十三日晚上七點。
八點零八分,繼任的李登輝,在司法、院長林洋港監誓下,依憲法宣誓接任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這關鍵性的一幕,透過電視轉播,全國、全世界的人都得知中華民國的傳嬗。
距經國先左離世僅約四個小時。
要支持李總統
出身官邸的郝柏村和秦孝儀,馬不停蹄地勘選經國先生靈柩暫厝之處。內湖五指山公墓、慈湖,都去看過;最後選定了大溪--它的樸實,是經國先生最喜愛的。
李登輝上任總統的第二天,也是經國先生過世第三天,追隨二位蔣總統多年的郝柏村,建議李總統到慈湖謁陵,和去士林官邸看望蔣夫人;他並親自在慈湖等候。
對新任總統,郝柏村是以過去對待經國先生的心意對待他,也希望李登輝領導國家,就像經國先生一。
「郝總長不但自己做到,還三次告訴我:第一,李總統是經國先生拔擢的人,效忠李總統,就是效忠經國先生,」曾任陸軍總司令的黃幸強坦率地說,「第二,所有陸軍的活動都要向李總統報告,使他和黃埔建立關係;第三,要我告訴高級將領們,李總統是中華民國憲法產生的總統,軍人要服從領袖。」
在經國先生過世,李登輝接任的平穩政權轉移過程中,軍方確實扮演了穩定時局的角色,「美國或很多其他地方的一些人說我是軍事強人,懷疑經國先生過世,我會軍事政變。經國先生早在國民大會講過:「今後不會有軍事統治。」他這話同我講得很清楚:「依循憲法,不要發展成歷史錯誤。」」郝柏村毫不諱言,經國先生授結他極大軍權,但他絕不會濫權。
從武將到閣揆
民國七十九年,農曆庚午年,是動盪不安的一年。
這一年,接任蔣經國後續任期的李登輝,要獨力面對國民大會的選票挑戰,成為真正被選出的「中華民國總統」;要決定內閣組合,戮力建設台灣;要確定國家方向,推展治國理念。
但是,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順暢。
二月,副總統提名,引發了國民重遷台以來最大的政爭。
贊成李登輝提名李元簇的人認為,總統挑選副手,理應以能與他配合為要件;副總統的提名權與決定權當然在總統手上,否則「這個總統是做假的?」
持不同意見的人則認為,做事要有一定程序,合情、合理、合法。一些黨國大老則認為,即使過去經國先生處理這種大事,在他所處的威權時代,尚且要與一些深受尊重的人士諮詢商量,「聽聽大家的意見,包括當時選李登輝做副總統。」
政治紛爭開始
「大家也在猜測副總統應該是誰?總想,副總統應該是從做過行政院長當中找一位大陸籍的人。想像中副總統人選應該同大家交換一下意見,可是他沒有。」郝柏村提到,「這是二月政爭的主要原因,有人不服氣。」
另外,軍人出身、深受二位蔣總統培植的郝柏村,對當時台獨囂張,在高雄和板橋,有人要拆老總統的銅像,而政府決策人士一句話也不講,頗為鬱悶。
他認為,無論如何,李登輝是經國先生提攜的,幾十年來,二位蔣總統對台灣的貢獻,「維護二位蔣總統的聲望,不應視若無睹。」
由於李登輝總統決定重要人事缺乏制度化以及沒有維護二位蔣總統名聲,引起爭議,.是後來紛爭的根源。
七十九年三月,國民大會開會,陽明山上老少代表爭權,震怒了山下的知識分子。學生開始圍坐中正紀念堂,日日夜夜,愈聚愈多。「野百合」插起來;教授、部長,連行政院長都來過。還是無法將學生勸移。
民進黨趁勢在對面搭起台子呼應,使得這場靜坐的政治氣氛變得極不尋常。
借力使力
放眼可以望見的總統府,李登輝也不能坐視學生不理。一個黃昏,他的黑色轎車緩緩駛進中正紀念堂,繞場一周,他默默地檢視這群抗議的年輕人。
事後有人推測,他的借力使力策略,在這場學運中得以施展。
一位史學研究所學生以筆名在報上追記:「三月學運的方向,正是當局所期望的。李登輝正愁著如何應付老少國代的勒索;學運齣發生,正好幫了他順勢拒絕國民大會的脅迫。」
召開「國是會議」,是李登輝總統對學生和知識分子的回應。他的治國理念也可順著這個風向推動,而他所憑藉的,正是一股可用的民氣。
五月初,總統新任後是否更換閣揆,引爆另一場風波。
立法院主掌閣揆同意權,擁護李煥留任的立委聲言已連署一半的立委,他們認為:「過半數立委支持李煥,代表新閣揆人選明朗化,無第二人選」;另一批不同意這個看法的立委則堅稱:「即使是全部立委連署李煥留任,仍要看最後李登輝總統的提名人。」
企業外移、社會不安
年初以來上層政治的,不穩定,使穩定台灣社會生存的企業界也忐忑不安。
勞資糾紛、自力救濟的圍廠事件一個接著一個,政府使不出力量來解決;企業深覺成本提高、經營困難,紛紛出走國外。
以台灣第一大企業台塑為例,六輕一拖經年,國外和中國大陸頻頻以優厚條件利誘;王永慶發表「留根論」,正表示企業不得不走的痛心。
儘管工業局長楊世緘保證這年六月,「五輕一定動工」,六輕就有望了;台塑總經理王永在卻不那麼樂觀。他說,「中油是國營事業,面對居民反對都要投票,投票結果還是反對;台塑是民營企業,更讓逃此劫。」
「反對勢力抬頭、政府難以執行公權力,是企業卻步的環節,」王永在直指問題核心。
社會治安惡化、移民大增的傳聞不歇。
彰化縣立委許張愛簾告訴行政官員,她不敢回家、因為道上的「黑牛」正在追殺她。
企業老闆們,有的買計程車當私家車,有的自己權充司機,讓真司機坐在後座,免得被綁票。
報紙接連刊出,婦女白天遭計程車司機載到郊外姦殺;許多公司開始替女同事購買防身裝備、連絡固定計程車行以防萬一。
工程招標,黑道介入,早有所聞。就連後勁的中油五輕工程,也傳黑道勢力要分一杯羹。七十九年五月六日,報載高雄縣後勁選出的立委黃天生遭恐嚇;鳳屏宮的居民更表示,有百餘位黑道人士覬覦後勁索賠的大餅,「他們還擁有烏茲衝鋒槍。」
幾個月前,執政黨中常會上,謝東閔資政就感概發言:「第一,國家要重視治安,第二是治安,第三還是治安。」
李登輝的抉擇
李登輝一方面對社會不安定憂心,一方面對行政院長李煥的新聞造勢不耐,一方面又對自己終於可以展現構想很急切。
據報載,李登輝總統為繼任閣揆人選,曾從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深刻思考。
最初有意拔擢中生代閣員,配合自己六年任期,完成他心目中的治國理念。但是國內政情和治安並不平穩,一個能「安定」的閣揆可能才是務實的作法。
四月的最後一天,天氣仍有些微涼意,立法院的閣揆保衛戰正、打得激烈,媒體也把這個新聞炒得熾熱。李登輝約見九位立法委員。
談話中,李總統透露新行政院長的四條件:嶄新的、有突破性的、有魄力的、有遠見的。
也就是同一天,李登輝當面告知這位「安定」的閣揆人選--郝柏村。
郝柏村,十七歲投身軍旅,歷經抗戰、剿共,「八二三金門砲戰」四十四天戍守小金門時,展現軍事才幹;除了一年多的國防部長職務,沒有擔任過一天文職。
就連郝柏村自己也有一些意外李登輝選上了他。「邀請我做行政院長,我倒沒有想到,我很驚奇,當時我沒有答應,我說我回去考慮。」郝柏村回憶當初接受閣揆職務的情形,「考慮了三天,我決定做。」
當時也有人好意警告他:「李登輝這一招很高,以你軍人性格,和立法院怎麼合得來?不出三個月、六個月,就把你轟垮了,轟垮了正好!」
「我不能朝這裡想,善意也好,惡意也好,我總是當作善意來做,」郝柏村倒是更務實地想:第一,考慮自己的性格能不能適應立法院的挑戰?第二,政治上沒有班底,能不能推動政務?第三,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把當前的情勢穩定下來?
他相信:正直、誠實是軍事將領的第一要件,擔任行政首長,這也必是治政基石。「我雖然是個軍人,我認為為人還是要真誠,從政也要真誠,」接下閣揆的郝柏村立定「以誠治政」。
多年來的治軍建軍計書在他手上完成,他也有信心推行政務的法則與此相通。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二日上午中常會前,李登輝召見他,郝柏村告知願意接受行政院長的職務。李總統也說,「心中的一塊石頭放下來了。」
兩年憲改、六年退休
稍後的五月二十二日,李登輝總統舉行了他就任以來第一次記者會,正式公布他的治國理想。
他的具體構想是:半年內使社會治安收到效果;一年內完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兩年內完成國會改革工程;六年以後與李元簇一起退休。
如果對照他的構思,選用郝柏村,最主要的目的即在安定社會;此外,二月初的政爭,使李登輝必須顧及黨國大老的意見和減少省籍誤會,甚至減少某些人對他「台獨」傾向的疑慮。
不少人同意,李登輝用郝柏杖是階段性的,目的在抑制李煥的反彈。儘管有不少立委和媒體支持李煥繼續做下去,得知郝柏村出任閣揆後,他不再表示意見。
這場更換閣揆之戰,終於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