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黃培陞)
分享人兼撰文:台灣大學/政治系公共行政組四年級/黃培陞
首先,我必須申明這是一篇非常不「政治系」的分享。但你可以抱持認識的心態欣賞。
個人簡介:
畢業於成功高中文組。繁星申請台大會計落榜,指考分發上台大政治系公行組。輔修心理系(目前已申請放棄)如今回顧當時選填志願非常「荒謬」,不僅沒有查詢相關科系課程;高中曾報名相關營隊,但並未進一步了解想要的是什麼?僅停留在校內成績到哪,就去哪的想法。不怪當下的自己,認為我是整個教育、社會、文化下僵化縮影,才在沒有引導思考下,讓自己無所選擇。惟成績為武器,踩著他人一步步向上爬。(延伸:不管幾級分上大學,我們其實只在乎分數所形塑的階級)幸好後來進了社會科學領域。
讀人文社會並沒有錯,在這裡更不可能適用「科系對應技能」的標準公式;你會大量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彼此辯證;看見社會中各個不美滿的角落,並嘗試提出解決之道。你必須找出一種結合自己理想與社會價值的方式,以此抵禦他人甚至自己的質疑。
我的自由時代
台大政治系非常有趣。常常有人聽到你讀政治,第一句免不了「你要當立委嗎?」很可惜的是,大部份的我們還真不會去呢!以台大而言,台大政治結合外交、公共行政、政治理論為一系,據說全台大第二大系(170人左右),在這你會遇到各種「好玩的怪咖」。
除了傳統考外交官、高普考、國會助理外,不乏同學往傳播、公關、行銷、商管、法律、藝術、教師、科技業發展。我認為原因在於,系上總學分數為全校門檻128學分,近年系上將必修降低,鼓勵同學多專長發展(包含雙主修、輔系、學程)。而想鑽研政治領域的同學也不用擔心,政治系下跨組選課的學分一樣採計,系上更規劃組上進階課程,修滿還可拿到畢業證明。
其次,不像其他科系有畢業專題(理工)、畢業製作(設計)、暑期實習規劃。修滿規定學分即畢業,換而言之,必須要靠自己安排未來。印象中,系上唯一相對實習性質的課程:屬公行組必修,公共政策(下)林子倫教授,幫大家接洽公部門倡義團體或組織實習。相對的,如果你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人,會慶幸自己不會受系上規定綁死;如果你還不那麼清楚自己的方向,也能從大一開始累積經驗、提早接觸社會。(早期參加深度志工服務、創新組織討論,或是公部門實習,都是很好的學習!)
必修學分少,第一學期必修9學分。大家很習慣衝各式各樣的課,不少人會把25學分(全校學分數最高門檻)當目標。大二開始,突然身旁很多同學當了社長。整體之下,有種處在非常自由卻又高手雲集的學習感受。
你在這學到什麼?
政治系其實涵蓋範圍相當廣。包含:政治、經濟、心理、社會、哲學、法律、管理、歷史。或許有人看待政治是一門未來發展性不高的學科,我並不贊同。原因在於,仔細思考世界運作之下,國家(政治)與市場(經濟)兩者支配一切。學習政治你會了解到,政府做的決策背後理由依據為何,即使你不支持但至少試著理解是好的,我想我們學習的,是主流社會下操作妥協共識的機制。
大一一進去,三組的課程並無不同,直到大二時才照各自取向發展。花一年的時間,核心課程只有四門卻很重要。「國際關係」、「憲法」、「政治學」、「行政學」。那一年的學習方式,至今仍認為才是政治系的核心精神:沒有太多標準答案,反而是自己額外要找答案,並在真實社會的框架之下,討論著正在發生的事。(延伸:專訪張懸:沒有實踐,文青只是個貶抑詞)
其實自己有一度非常沮喪,以公共行政組來說,系上某些教授自然認為,多教些公務人員高普考規則、相關利益議題是好事。自己卻覺得花了不少時間,死記下深澀死板的公務員知識。(三組的細部課程,各自有詬病之處);後來轉換想法,以多認識一個世界也不錯的心態應對。
撇開這點,政治系因人數眾多有非常多的優點。三組有不少共同必修,如果你不贊同這個教授的價值、方式,滿大機率可以換班成功;系上相關課程也頗多值得投入。大二修過的非營利組織,以案例討論的方式,深刻瞭解了NGO所要具備的種種;法學緒論,以一種比較偏向政治的法律觀點,從事件、執法、法源、對策建議等,探討社會與政府之間失衡的狀態。其他有趣的,還有賽局理論、外交實務、性別政治、非洲政治、政治社會學、大眾傳播政治等。
基本上,只要你有興趣不怕沒課選;最後,公共行政專業,很多時候圍繞著公共事務,討論的議題很少憑空捏造。舉例而言,財務行政這門。教授搭配高鐵案時事,要我們分析高鐵背後,預算法補助款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行政法,則是在課堂上補充相關法律爭議,討論為何警察不能蓄長髮?公務員和人權之間的抵觸?環評行政處分下,依法行政的裁量依據又是如何?公共政策,更是以不同政策模型,廣泛討論待解決的問題(如健保)。
有成本的無限嘗試
大學時近乎零成本多方嘗試-四年內必做的事!抱持著邊賺錢邊賺經驗的想法,打過「多樣」的工、參加設計展導覽志工,認識許多有趣藝術愛好者;其中「社團」屬成本低卻又能扎實成長的選項。以前的我,從來沒有認真玩、和許多人接觸的機會,一進去試了不少服務性社團。曾跟著漁村服務社到澎湖跑教案、社區服務;加入過救國團,訓練了一年暑假連著帶三個營隊。
不斷地來來去去曾使我感到無力,直到很後面,才恍然驚覺這也是一種學習。總是在不斷嘗試後才能講出自己不喜歡些什麼,但同時間,這不也代表了更貼近了自己(延伸:讓「疑惑」帶你找到更好的你)原來想要很簡單:關心社會議題及影響力結合的地方,於是我到了台大社會創新社(Net Impact)。
大三前去了台東晃晃二手書店打工換宿,明白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實。將旅行精神實現於生活非常過癮,不管是打工換宿、國外打工度假、買廉航當背包客、沙發衝浪,都是不斷將自我歸零的過程、將別人故事放進自己生命的體驗,越早去旅行越可以產生不一樣的漣漪!(延伸:「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出走不必向任何人交代,先搞定你自己才是正經)
體制內Gap Year
交換一直是進大學的首要目標,不為什麼或許為的是,再踏入另一個未知的世界。三下時申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修讀藝術媒體。回來後,常常聽到有人談論交換值不值得?就我看來,會想以「體制內的Gap Year」定義之。普遍而言,申請去交換的人多半想玩,但為什麼想玩?回歸到教育的最核心,誰讓青年只能順著教育河流,一路流到:結婚生子工作家庭。交換學生背後,多了一段空白的時間去思考、質問你所擁有一切,佐以異國所受的文化衝擊。
當然你會問?如果沒錢沒能力沒時間呢?即便有目的休學、短暫旅行,我認為只要有助於釐清自己的都好。而交換對於有非做不可的事的大學生來說,更不在選擇內;回來後不可避免地,大多人歷經一段徬徨無目標的陣痛期,再加上台大交換行政上,並非想像中友善。常申請上了,僧多粥少搶不到獎學金、住宿補助相較他校不佳,沒宿舍的狀況也並無可能。
學習實踐之道
常常有人問,學政治到底有什麼專業?大概是學習一樣包容、各種觀點、讓社會更好的嘗試。交換後至今。我申請了兩個實習機會。其一,大學生間赫赫有名的城市浪人挑戰賽,四上的我申請至協會擔任創辦人的助理。(延伸:「城市浪人」挑戰賽 年輕人發動的336小時溫柔革命)
從教育理念出發,城浪給了我開闊的視野(尤其接觸大量社企、新創組織)、它更在處理核心價值之餘教會了我「理解」與「感受」;其二,另一家電子書平台(Readmoo)是我進入媒體產業的第一步嘗試,後台編碼、採訪編輯、媒體產製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還沒有能力操作,一旁觀察也是非常過癮的。
最終我選了媒體、教育為兩大未來主軸(社會企業精神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想達成些能預期的改變。政治所及都是未來每一步的養分,但我自己清楚認知到,政治相對從上而下的思考過於強調建置,我必須再額外找出更多為什麼(如社會學、心理學等)完整想做的事。
釐清後一切並不難
走到現在,我想能理解:大家為什麼依然想擠進台大的原因?但現在的我,真心不認為這是絕對。一個有價值的人,不應該用學校、科系來定義自己;而若社會只期待一群有能力考上台灣指標大學的孩子「考上」證明自己的能力,無須理解自己背負多少社會補助、眾人期待(至少替台灣帶來些影響力),甚至無法找出熱衷、能投入一段時間的志業,那會多麼可怕?
台大當然有著太多的資源。(不管交換名額、軟硬體設施、四校聯盟和台科師大國北,相互選課、多元科系與學程,工作坊講座等機會)老實說感受最深,不外乎人脈二字,尤其當你看見太多非常不同、眼睛閃爍光芒做著厲害事情的同儕,就會自然而然督促自己,朝著仰慕的方向前進。
最後,大學期間能嘗試就多方嘗試吧!但請記住,不用被無謂的「人情」所束縛。(自己有種台灣大學生,一開始做的事都差不了多少的錯覺。通常,大一、二系上之夜,但並非每個人都需要這個舞台!暑假的宿營也是,大多只為了想和系上更熟、參加系學會……你值得更追求更多有趣的選擇。常常在想如果我早些拋掉那些,是不是可以更早找到關心社會的方式)。保持一顆學習的心、忽視那些阻礙你的心理限制、有選擇之下永遠不要說自己無所選擇。(延伸:下班後,堅持自學有多難?)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更多教育分享資訊可至UrSchool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