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能否走出經濟低氣壓?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3-09-15

瀏覽數 12,700+

台灣能否走出經濟低氣壓?
 

本文出自 1993 / 10月號雜誌 第088期遠見雜誌

距今不過八年。在前一循環的經濟不景氣中,國民黨中央投資公司與國營交通銀行迅速聯手,救活三十多家瀕臨倒閉的企業,也將景氣從險惡的金融危機中搶回。

而自近年企業開始出走,不景氣再度來襲,國內各式經濟指標,卻似毫不受力般地急速下滑(見表),風氣所趨,連國民黨黨營事業都開始跨足越南、叩關大陸,經濟部也推銷起對越南、菲律賓投資的「南進政策」。

經營環境丕變。

政局紛亂、環保與勞工意識抬頭、企業出走,黨、政、企業曾有的同心同德不復見。有史以來第一回,台灣遭逢政治、社會、經濟三股難題糾纏併發的景氣低迷,而這股低氣壓的來勢,既猛且長。

不信這一套

行政院連戰帶著「與企業交好、瞭解企業需要」的評價上任,並祭出「振興經濟方案」大旗,但卻一再被陸續公布的經濟統計數字掩蓋失色;資金進多出少、企業關閉多、

開張少、製造業生產與外銷金額幾乎停滯不見成長、連經濟成長率都兩度向下調整。

「振興方案成效尚未顯現,」經建會、經濟部、主計處官員有口同聲地承認。

更有甚者,企業界普遍存在「事不關己」的漠然,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顯示,相信振興方案能有所助益的企業,還不到四成。

「不信這一套,因為以往已經有太多套了,」普訊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柯文昌分析業者的心態。

振興方案公布以來,財經部會頻頻推出帶動投資的特效藥,如寬鬆信用管制、推動大型投資與跨國策略聯盟、高科技事業五年免稅、增加釋出工業用地,以及被視為有立竿見影之效的調降利率,結果,七月份製造業向銀行貸款的餘額,不但未如預期的大增,反倒減少了近二百七十億。

「以短期之方,治長期之痾,當然功效不彰,」一位經濟學者批評。

出身經濟學界的立委許添財分析,現階段景氣低迷的成因,是「中小企業沒有升級,反而出走,」四十年來,台灣構築的經濟體系,是大企業在中上游供料,中小企業擔綱下游的加工與外銷。中小企業減緩在國內投資活動.大企業也流失市場,環環相扣,造成投資的全面低迷。

而檢視振興方案,「大企業獲益多,中小企業得利少,」大安銀行總經理耿平冷眼旁觀。

經濟部的構想,是希望能用大型投資案帶動,造成連鎖投資的「火車頭」效果。然而企業界卻仍躊躇,認為現階段仍勇於投資的,只是少數如王永慶者,「一家企業投資一千億,和一千家投資一億,熱度大不相同,」尚鋒興業總經理游文雄分析。

覓地難

而讓向來靈活掌握商機的中小企業視國內投資為畏途的原因,一是土地,二是勞動意願。

儘管房市陸續降溫,工業用地取得困難,卻依然如昔。機械公會副總幹事王正青分析,以機械業而言,土地成本必須控制在每坪一萬五千元以下,才能合乎投資效益。在最高點曾漲上每坪十萬的工業區土地,如今每坪仍在三、五萬之譜,「算盤怎麼打都不合算,」王正青表示。

都市邊緣的工業用地,更持續上漲趨勢。

近三年在科技業快速竄升的弘碩電腦,去年創造了二億元的利潤,最近租廠地給公司的地主,打算在原址蓋工業大樓出售,每坪售價三十五萬元,光是購地成本,「滮膝q歷年來的獲利全丟進還不夠,」弘碩總經理童子賢哭笑不得地表示:「相比之下,二億元顯得很可笑。」

事實上,工業局近年不斷開發工業區,以因應土地問題,但新工業區都常見雜草蔓生的閒置空地。以近三年推出的三處工業區而言,價格都在每坪一萬五千元以下,但動工率僅二四%,完工的廠商一家也沒有,且仍不時傳出廠商囤積、炒作工業區土地的訊息。

中小企業主不解,大企業總是可以一舉取得數萬坪、第一手的廉價土地,而他們都連一、兩千坪都想望不到,「資金、人脈關係實力太過懸殊,」一家小企業老闆自嘆不如。

對中小企業而言,最切合擴大投資需求的是鄰近工廠的土地(多半是農地),而近兩年農地飆漲至每公頃上億的價格,已讓業者卻步。部分有實力購地的廠商,卻又常在變更用地時,遭到行政單位以「不能助長炒作」為由的重重為難。

眼看成片農地轉眼變成豪華別墅,而中小企業仍為取得一方廠地周折未果,「沒有炒作土地,倒成了防止土地炒作制度下的犧牲者,」一位剛付出地價三%「打點費」的廠商說道。

民國七十六年開始的金錢遊戲投機風潮,雖在景氣低迷中暫時中歇,但所造成的後遺症,卻仍未消褪。地價至今居高不下是其一,勞動意願不足,更讓企業無計可施。

不願意工作

企業的勞力問題,從工資成本上漲到找不到工人,如今已經演變成不願意工作的局面。

近兩年,中小企業的員工人數,普遍從原先的三、五百人,降至百人以下,從近年下滑的勞動生產力指標看,工廠人數減少,絕非拜自動化或技術提升之賜,而是在工人工作意願低落的情形下,企業將大量訂單外移。

中小企業共同的經驗是,工人來應徵,必有三大條件:有冷氣、有周末假期、不要加班,缺一條件,扭頭就走。

過去,每年暑假總有大群中學畢業生像候鳥般地湧入企業,在就業人口往服務業移動,以及補習重考的升學風氣之下,「勞工忽然像斷層一樣,怎麼也找不到,」裕響電子廠長黃裕彥形容:「現在的年輕人不是嚮往光鮮輕鬆的工作,就是想著一夕致富。」

土地與勞工,生產活動的兩大要素都出現問題,中小企業難以不選擇「出走」。

有理說不清

「中小企業是遊牧工業,逐優勢條件而居,」中小企業處長施顏祥分析。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然而,這些積弊多年、早成陳腔濫調的問題,不但未見好轉,甚至仍在持續惡化,「政治局勢太亂,政府根本不能整合力量來解決問題,」一位中小企業的第二代痛陳。

連年的選舉以及伴隨而來的政爭,都與企業渴望回歸務實的心背離。看完行政系統為國民黨十四全大會的權位角力傾巢而出,卻驚聞因政府末能弭平犀牛角事件,可能帶來廠商遭貿易報復的危機,廠商直斥「本末倒置」。

對業者而言,政府隔些時日就聲勢浩大地推出一些方案,都不過是「叫一叫,做做樣子」,「告訴我,全國經濟會議的成效在那裡?土地改革方案落實多少?」一位女性業者反問。

再沒有比解決切身問題,更教業者著急的了。申請一項執照,往返二、三十趟公文沒有下落,明明符合稅負減免優惠,稅捐單位對稅法來個不同解釋,企業就得乖乖補繳幾百萬稅金;興建工程,工務單位要上下打點,還要面對民意代表來強包工程……。「如果台灣到了有理說不清的地步,那和對岸有什麼差別?」一位業者痛陳。

每個企業對政府,都有滿腔的怨言,而卻沒有人敢於和他們做對,「他們只要撂下一句:公事公辦,業者嚇都嚇死,」一位業者分析:「法令愈是模糊,行政裁量權愈大,不足為外人道的內幕就愈多。」

決策整合力低

投資意願低落的冰山一角下,潛藏結構性的重重問題。

有心整頓體系的首長並非沒有,經濟部長江丙坤在擔任次長期間,就以研究改善經濟組織為重點工作,但就任部長之後,即在立法院與各種圍廠事件間奔走,「光是林園圍廠,就整整耗去一周,」經濟部的年輕幕僚指出:「經濟部快成了救火部了!」

不僅是經濟部,近年來幾乎每個高階決策首長,都陷入危機處理與立法院冗長的議事中,最基本的問題,反而無人專注面對。

一位企業家語意深長地質疑,政治民主化,使台灣為選舉、為議會政治,付出決策效率低落、金權橫行的代價;經濟自由化、國際化,使企業與資金大批外流,「但是國家運作基礎的制度化,到底做了多少?」

制度未臻完備,決策整合力低,行政單位間常見各吹各調的決策。

經濟部拍胸脯保證對報備的台商絕對保密,財政部卻認為該部依法有權力據以課稅;政府鼓勵高科技公司股票上市以籌措資金,卻因工業局、證管會、交易所卻始終沒有共識而延宕未決;而歷年來的圍廠事件與重大投資案中,地方首長又屢屢站在與中央決策完全相反的立場。

決策不一,讓企業進退失據;而未來不明,更讓企業無法放膽進行幾年後才得見回收的投資。

歸根結柢,台灣需要穩定的政局與明確的藍圖,而其前提是,「國民黨快點穩下來,」多數業者正殷殷期望。天下雜誌的調查也顯示,企業中最多數認為該負起改善環境之責的,正是執政的國民黨。

「有一流的政府,自然有一流的人願意留下來投資,」經濟學者朱雲鵬從非經濟性因素解題:「為什麼從沒聽人喊過根留香港或新加坡,只有台灣有留根問題?」

而一流的政府,不會在洋洋灑灑的方案中誕生,部會在劍及履及的行動中落實。

方案成敗在執行 專訪經濟部長江丙坤

不景氣深深籠罩中,病根究竟何在?經濟部長江丙坤,痛陳各界互相阻礙、束縛之弊。

有位經濟學者告訴我振興經濟方案其實只要十個字,最大的支持,最少的干預。

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情形正好相反。大家拚命想牽制,政府稍給企業一點協助,就成了圖利商人,統一向台糖租地、台塑六輕花五億元買地、抽砂填海,都是依法行事,還被扣大帽子、被圍堵,怎麼不教企業主灰心?

最近經濟部正在做亞太區域營運中心的研究報告,發現非經濟性因素影響投資環境相當嚴重。舉例來說,企業要投資,環境影響評估卻要費時一年。政府有很多觀念太落伍,造成經濟發展不濟急。

歐美國家一直到失業率高達一0%才警覺到,過度保護工會造成大量失業,與盡力協助企業讓工人有充分就業機會,兩者之間,究竟還是後者對工人真正有利。

九十度的岩壁

大家都在榮景中迷失自己了。

經濟發展的真諦是什麼?無非是創造一個有利可圖的投資環境。為什麼企業願意把錢留在香港,因為稅率低,流動快。

人家批評「商人無祖國」,我想應該說商人是國際化的,政府應該做的是提供良好的環境、充分的資訊和明確的政策,當業者對外投資時,協助他們獲取投資決策的資訊,及促成保障海外投資的法令。

如果不能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就算不讓企業到海外投資,他們不在國內投資,也是枉然。換個角度看,如果廚房乾淨,還怕家人不回家吃飯嗎?

我常說,台灣經濟從每人所得一百美元發展到七千美元,是爬坡度三十的阿里山,七千美元到一萬六千美元,是爬坡度六十的玉山,一萬六千美元以上是爬九十度的岩壁。以前可以一個人爬山,現在要團隊合作。行政、立法、業者、勞工,通力合作,爬上去大家都有好處,但如果大家互相拉扯,不但爬不上去,還會有摔下來的危險--像菲律賓一般。

有人批評經濟部只關注大型投資案,事實上是因為大型投資案遭遇的困難多,被報導機會大。當然,大型投資案對帶動中小企業投資、就業機會、稅收,效果較大,但事實上我們也在努力協助中小企業。

除了在各縣市成立了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之外,最近我們把經濟部所屬單位,有系統地分成八個輔導體系,例如財務現代化、生產自動化等等,中小企業需要那方面的輔導,就可以尋求相關單位的協助。我們還要出版一冊「中小企業服務指南」,免費提供中小企業,將政府提供給中小企業的每項服務及辦理方式,詳列下來,同時還把更新的資訊,隨時修訂寄贈。

成敗在執行

我的作法是,讓各種決策與申請程序,都透明化、簡化,讓經濟部提供高效率的服務。

興經濟的成與敗,完全在「執行」二字,而執行的成效,則在於大家是不是有共識,是不是能支持多,干預少。

近五年來,台灣經濟在轉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遭遇這麼大的壓力、要做這麼大幅度的調整,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我把它稱為「第二次的台灣經驗」。第一次台灣經驗創造了台灣奇蹟,第二次的台灣經驗;能不能再造第二次的台灣奇蹟?要看轉型成功與否。成功了,就是日本第二,失敗了,就是菲律賓第二。

(林文玲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