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正午時分。世貿中心旁的台北凱悅飯店,大廳中人影穿梭,餐廳間觥籌交錯。今年首季國際觀光旅館營收排行,凱悅拔得頭籌。但在經營者看來,這樣的情景仍透露著隱憂。
「這幾年飯店業普遍不景氣。」坐在凱悅五樓的辦公室中,總經理戴毅手持菸斗,搖頭慨嘆。八十年國內四十七家國際觀光旅館的住房率只有五七%,且持續下降;主要客源--來華觀光旅客連年負成長,即使收入最多的凱悅飯店,也預估明年的住房率會比今年還低。
在南台灣的墾丁凱撒飯店,卻有另一番景象。
凱撒帶動熱潮
七年多前開幕的凱撒飯店,以墾丁唯一國際觀光旅館的優勢,平均住房率始終維持在七0%左右,「生意好的時候,還全部客滿!」凱撒飯店業務總監馮立平笑著說。每年墾丁吸引三百多萬遊客,凱撒的住客中,五分之四是國內的休閒人口。原定十年回本的凱撒,開幕三年已達成。
在這樣的強烈對比下,國內掀起了一陣前所未有的休閒旅館熱潮。
在觀光局的登記表上,目前二十三家興建或籌建中的國際觀光旅館,有十一家為休閒旅館,讓觀光局業務組長賴瑟珍頗感訝異:「這是以前沒有過的現象。」十年前,觀光局曾力邀國內企業開發墾丁,因沒人有興趣,才開放給日本青木建設興建凱撒飯店;兩年多前,觀光局將墾丁凱撒旁的觀光旅館建地公開招標,卻吸引多達九家業者競標爭奪,其中不乏知名的旅館業者,最後由福華得標。今昔對照,情勢大異其趣。
東海岸也是觀光局重點發展的風景區,沿線卻「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去年底,老爺酒店董事長林清波認為國外商務旅客的增加「到此為止」,轉而爭取國內休閒市場,開設台東知本老爺大酒店。如今知本老爺的平均房價收入,已追上台北老爺酒店,讓林清波大為意外:「誰也想不到,國人的消費力實在驚人。」
和林清波一樣同感意外的業者,則紛紛趕搭市場列車;晶華酒店接手天祥招待所,改建為天祥晶華飯店;福華正在尋找據點,可能是台東杉原一帶,據聞凱撒也將進駐東岸。碧海藍天的東海岸,頓時熾手可熱。
這陣休閒旅館風,沿著海岸線一路吹起,讓旅館業者頻頻抬頭注目,隨風向而行。
一億人次的市場
能把這麼多業者引入休閒旅館的市場,帶頭者的成功案例雖是誘因之一,急速成長的國內休閒人口,無疑是另一個更大的磁場。
根據觀光局在七十九年所做的調查,全年國民旅遊平均為二點四次,樂觀者甚至預測到八十五年之前,會達到四次之多,以兩千萬人口換算,這是一億人次的市場,難怪令業者充滿期待。相對於來華觀光客的遞減,這個市場顯得彌足珍貴。
懷著這些超越現實的期待,業者的腳步跨得又大又快。六福開發計畫投資七十億以上,在新竹六福村興建一百公頃的主題遊樂園及世界花園,包括一座休閒旅館。六福開發總經理莊秀石樂觀預估,每年可以有兩百五十萬到三百萬人次的遊客。「周休二日很快就會出現,」莊秀石信心十足:「屆時會有很大的旅遊需求。」
除了期待,也有不得不如此的無奈。都會中密集的商務旅館幾近飽和,土地價昂又難尋,似乎只剩郊區還有一片可供揮灑的天空,於是業者轉移陣地,爭奪「有潛力、有空間」的休閒旅館市場。
儘管描繪出來的遠景如此美妙,現實中仍不免有窒礙難行之處。
這些位於山間海濱的休閒旅館,首先面臨的就是比市區旅館更嚴格的開發限制。要有污水處理廠、須做環境影響評估、遵守山坡地開發辦法……,「像負重賽跑,包袱一大堆。」一位業者形容。
重重法令更像是越野障礙賽。觀光局核准福華在墾丁建旅館已經兩年多,都因屏東縣政府要求依「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行事,福華則認為該處地勢平坦,希望免辦山坡地開發許可,雙方意見相左,福華至今仍未領到建照,「墾丁福華」還是一片空地。
「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以便民為主,獎勵投資,」福華飯店總經理律文川不願談墾丁福華目前的尷尬處境,但對這種「多頭馬車」的法令顯然不滿:「要有整體的規畫,原則只是不可行的錯覺。」
一窩蜂投資是遠憂
法令四分五裂,業者也抱怨和政府沒有交集。晶華酒店認為天祥晶華飯店附近的水流太急,想做個小水壩,但得和政府「溝通看看」,總裁潘思亮覺得政府太怕被說成圖利:「如果大家都有心改善環境,何樂不為呢?」
面對業者的怨言,觀光局也無可奈何。「業者有意願,但是行政機關不能配合,」觀光局業務組長賴瑟珍認為,觀光局的力量實在有限。
法令障礙是近慮,業者的一窩蜂投資則是遠憂。
熟悉業界動態的文化大學觀光所副教授李銘輝就直言,申請中的十一家休閒旅館,一旦加入目前只有兩、三家的市場,「前景不一定那麼樂觀」。現有休閒旅館「物以稀為貴」的優勢將加速消失,市場大餅可能不見得如業者想像的那麼大。知本老爺酒店就預估五年之內一定要回本,不然會有對手,「到時盈虧很難說」。
市場的波動勢將使競爭更白熱化。福華總經理律文川雖然認為人才互相挖角是「不踏實」的情形,但原先墾丁凱撒的總經理詹益政,卻成了墾丁福華的總經理,引起同業一陣議論。「人才本來就有限,再挖下去怎麼夠用?」一位業者憂心這種急速膨脹會造成惡性競爭。
同行相爭的角力場,也不乏圈外人,向觀光局申請旅館執照的投資者,很多都並非觀光業出身,而是有雄厚的資本和土地,興建後再委託經營。一位觀光局人員翻著資料:「申請之後又撤消的也很多。」進進出出之間,旅館業的其正定位已經模糊。
營造業起家、有十八年旅館經驗的老爺酒店董事長林清波就指出、現在很多財團投資旅館業,是為了形象和知名度,「但是對市場利益還抓不準,」他擔心這種投資能不能看得長遠。
尚處在過渡期的休閒旅館業,步伐卻如此快速急促,已有人為此發出警語。
文大副教授李銘輝認為,台灣還沒有真正的休閒旅館,不管是複合功能的加強或是旅遊文化的提升,業者都還有一段長路要走。而外來的競爭亦可能隨時加入,一位在廈門擁有包括高爾夫球場設施的海濱休閒旅館的台商自豪地說,如果兩岸通航,「來這裡打場高爾夫球再回去,都比台北到高雄要快!」李銘輝希望業者在評估時要把眼光放遠,考量大陸、亞洲及國際的需求,不能單靠本地休閒人口,「畢竟台灣還沒有足夠的市場。」
方興未艾的休閒旅館風潮,會成為台灣觀光業的新主流,或只是趕市集似的五分鐘熱潮?在大張旗鼓的同時,業者也正在找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