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文字的遠洋,主修外語系,在學生時期受到本科系老師的啟蒙,接觸許多非主流的電影,遠洋認為,電影是一段迷你的人生故事,在短時間中走遍了關於某人一生的悲歡離合。
在完成學業後,追尋對於電影的熱愛,穿梭在各影展中協助文宣、刊物編輯與字幕翻譯、校對等工作,其中讓他遇見一個有趣的工作-影評,遠洋發現影評是一個很有趣的工作,串起了兩個異地文化,讓彼此產生出了火花。
一個永生難忘的「譯」外
遠洋笑說,他一開始翻譯電影的構想很簡單,「因為這樣我就不用花錢看電影了!」但他在女性影展的翻譯經驗,過程千迴百轉,珍貴程度遠超出金錢。遠洋當時翻譯了一部紀錄片,心想不要浪費這次經驗,因此遠洋特別對這部片子做了研究,還寫了影評投稿到電影期刊上,雀屏中選。
在刊登前,期刊編輯請遠洋跟片商接洽劇照及對白版權相關事宜,身為該片譯者的遠洋原本以為只是小事一樁,「我本身就是翻譯的人,現在又幫他們推廣這部作品,應該不會拒絕我吧?」沒想到,片商的回信劈頭就問遠洋手上是否有中文字幕,遠洋才知道,片商當初與影展簽約內容是「字幕版權只供影展使用」,但遠洋卻是拿來寫文章。
「畢竟他們拍電影也是要賺錢。」遠洋說,片商之所以會如此謹慎小心,是要慎防有心人,以免對後續的播放造成損害。最後,遠洋將影評翻譯成英文,片商檢查過引用程度後,才順利讓遠洋拿到版權。
5分鐘就創業的1825個日子
在畢業後遠洋與好友三人往各自的領域發展:一位出國留學深究在學術研究專書中,另一位進入了出版領域,而遠洋繼續追尋自己對電影的熱愛,穿梭在各大影展中,翻譯影展的文宣、刊物與字幕。雖然各自不同,但三人依舊在「翻譯」圈子中打轉。
時間匆匆地溜過五年,這段時間,遠洋會跟好友們一同相聚、聊聊彼此近況,在一次餐敘中,他們談到彼此對著文字的熱愛,以及希望能藉由自己的專業,讓更多好的本地與外來文化能夠彼此產生交流,5分鐘後,遠洋與另外二人立刻決定,成立一個獨立的翻譯工作室:「信使譯站Hermes Translation Studio」。
「信使譯站」發想自古代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傳令官Hermes,遠洋與夥伴們希望以文字傳達轉碼後的意義,進而跨越語言的疆界,擁抱文化的差異。在做下這個重大決定之後,他們隨即就製作了官網與粉專 ,並開始透過三人的不同專長:電影翻譯、出版社經驗、學術論文等不同路線,網羅了各自擅長的業務。由於過去五年中,三人都累積了不少人脈,紛紛主動出擊,詢問有沒有翻譯案子,讓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年就上了軌道。
新挑戰:舉辦自己的影展
遠洋與夥伴們都持續以「翻譯」作為主軸,直到朋友的來電,讓遠洋發現了一個新的模式,也面對新的挑戰。
某日一位專門採訪導演的朋友,詢問了遠洋是否有建議導演的名單?由於遠洋長期協助影片翻譯與協助報名影展,讓遠洋認識了許多導演,經過這番詢問後,遠洋於是產生了個念頭:何不舉辦屬於自己的影展?
影展不僅是一個用來放映電影的空間,而是有許多元素在這空間中流動並凝聚著,激盪觀看者的思維,並希望將這樣的感動傳遞延續給民眾。遠洋於是決定策展,從字幕翻譯如此被動的一方,轉而嘗試掌握前端工作,並與東南亞書店-SEA Mi望見書間共同合作,從翻譯、邀請導演、報名等都一手包辦。
「會有人想來嗎…?」初次策展的遠洋與夥伴們有點緊張,擔心看似這樣默默無名的影展,會不會根本沒人報名?即使懷抱這樣的疑慮,遠洋與夥伴們仍一一完成後續工作,一切就看人們的反應如何了。
結果相當令人振奮,一共湧入1500餘件,遠超乎預期,遠洋與夥伴們堅持初衷,用心做好每一個環節以完成影展,還請了電影從業人員成立評審團,評選出競賽影片,最後逐一翻譯完成,秉持「自己的影展自己翻」的精神,終於,MAFF影展誕生了!
「翻譯、旅行、自由業」是遠洋下的三個關鍵字,他勉勵聽眾,若對翻譯有興趣「就一定要去做」,無論什麼作品,先試著翻譯就對了;而譯者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工作條件,對嚮往自由業的人來說也是莫大的吸引力;最後,旅行能使人接觸到異文化,這對譯者而言是最好的養分。遠洋將持續在翻譯的領域上,汲取新知,當最稱職的「信使」!
註:「Monsoon Asia Film Festival 季風亞洲影展」簡稱MAFF
季風亞洲影展是由信使譯站與望見書間共同合作,並由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指導的社區影展。希望藉由MAFF擴大在地民眾與外來族群的理解,提供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季風亞洲」是一個地理概念,指的是受季風吹拂的亞洲地區,這些地方包括南亞、東南亞及部分的東亞地區。季風的變化促進區域內各地的海洋交通、商務貿易、人口流動、文化交融,形成獨一無二的文化匯流區。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天遠洋在交點的分享吧!
(交點故事人:Wade Wang)
一位喜愛文字的人,正在字裡行間尋找、拼湊著能夠乘載每一份感動的字句。
專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