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讀人文社會科,註定只能當「魯蛇」嗎?

博雅教育的實用爭議

陳芳毓
user

陳芳毓

2016-02-04

瀏覽數 38,550+

讀人文社會科,註定只能當「魯蛇」嗎?
 

讀人文社會科,註定只能當「魯蛇」嗎?

在「戰文理」前,我們先來掃一圈全球趨勢。

去年,日本文科省(相當於台灣的教育部)要求86所國立大學廢除或調整人文社會科學系,新增較「實用」的科系,以提高就業率。國家將依達成狀況分配補助金,引發校長與學生反彈。

無獨有偶。去年初,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人文學院學生發起遊行,抗議校方為精簡人事與空間,計畫廢除阿拉伯語與希伯來語等系所,並將哲學、荷蘭文學、歷史與英語科系合併為博雅學位(Liberal Arts)。遊行最後演變成「荷版太陽花」,占領了阿姆斯特丹大學城的一棟建築物。

並非每所大學都同意廢人文社會的趨勢。2011年,耶魯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共同成立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2013年招生,有來自26國、157位學生加入。

「可望在一個已經站上全球舞台中央、但依然執著於技能訓練的地方,建立起博雅教育的灘頭堡。」耶魯大學董事、《為博雅教育辯護》(In Defense of A Liberal Education)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寫下對新教育機構的期待。

該校不分系所,學生會在一個單元學到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在另一個單元學習如何分析公共資訊政策;他們會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經典,也辯證儒家思想與佛陀教義;會欣賞畢卡索與高更的畫作,也研究日本的浮世繪版畫。

雖然辦學成效仍有待考驗,札卡瑞亞認為,這個學校仍為嚴謹的博雅教育指出明路——過程中對寫作、口語表達與多元智能的學習,都能使學生學到解決問題的技能與方法,而這是不會隨著科技變化而改變的核心技能。

哈佛大學校長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就說,博雅教育應該培養「有助於學生勝任第六份工作,而不只是第一份工作」的技能。

畢竟,商業界、娛樂界都需要科技與博雅教育攜手合作。一個有故事的產品才能賣出高單價,而產出一個好電影劇本也需要人文專業。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2013年,美國大專院校協會發表一篇研究調查,指出74%雇主認為,當今全球經濟儲備人才的最佳方式,是建議學生接受博雅教育。因為,主修工程的人畢業起薪較高,畢竟他們擁有的是可立即為公司所用的技能;工作時間長了,那些後來取得其他專業學位的文科生薪資,將迎頭趕上。

真的如此嗎?來看看台灣的狀況。

去年,教育部與勞動部公布99學年度大學生畢業生月薪。畢業四年後,人文社會科學門畢業生薪資約新台幣3萬3000元,稍低於商管與工程學門的3萬4000元與3萬5000元,但略高於民生學門與設計學門。

讀人文社會科,註定只能當「魯蛇」嗎?_img_1

如果,博雅教育真如學界與業界想得如此重要,為何世人仍對博雅教育「實用」與否質疑不斷?

札卡瑞亞認為,許多大學的人文相關科目變得相當鬆散,可能解釋了為何雇主對英文與歷史等主修科目心存懷疑;相對來說,站在人文與科學中點的社會科學教育,仍維持嚴格標準。

「雇主最在意的是科學教育所要求的精確與紀律,主修哪個科目倒不是重點,」他說。

因此,他認為,根本之道是強化博雅教育的課程架構,並提高學術要求。主修科目必須包含一系列基本必修課,才能使學生準備好挑戰更優越的工作與企圖更旺盛的職涯。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