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推特上發了一則推文。她寫道:「這種處方藥的漲價簡直無法無天。明天我要想辦法對付這個問題。」
Price gouging like this in the specialty drug market is outrageous. Tomorrow I'll lay out a plan to take it on. -H https://t.co/9Z0Aw7aI6h
— Hillary Clinton (@HillaryClinton) 2015 9月 21日
希拉蕊指的是美國一種有62年歷史的老牌藥品一口氣從一錠13.5美元狂漲到750美元的消息。她的推文一出,美國生技股市值瞬間蒸發150億美元,被封為「史上最貴的推文」。
小小的一則社群網站發文大大衝擊股市,這其實不是頭一遭。之前也曾經有人在推特上發布白宮發生爆炸的假消息,頓時重挫美股,所幸市場在謠言澄清之後立即恢復正常。
根據《金融時報》的分析,這兩樁事件凸顯出社交媒體對投資決策愈來愈重要,因為傳統媒體不再是突發消息最快的來源了。以2015年的一項調查統計來看,28%有關企業併購的消息是從推特發出的,也就是說,忽略社交媒體,投資人就有錯過潛在機會之風險。
「在金融市場,掌握訊息是關鍵,而比對手早一步掌握到訊息會帶給你極大的優勢,」數據公司Markit產品專家克魯格表示,社交媒體的訊息往往比其他媒體來得快。不過他強調,社交媒體上最有用的資訊未必是那種會上頭條的推文,而是數千條看似不顯眼的留言評論,可以讓你一窺某家企業或某類股的市場氛圍和觀感。
目前開始有科技公司正在開發新工具,結合人力和機器學習,每天爬梳5億則推文,根據大家正在如何談論某家企業,嗅出市場對這家企業的觀感。這些公司也採用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訓練電腦了解人的語言,得出是正面還是負面觀感,然後預測數千支股票或各類股的走勢。
專門提供「觀感指數」的社群行銷分析公司(Social Market Analytics)表示,過去年兩年,如果根據他們提供的「隔夜觀感贏家」排名做投資,80%可以打敗標準普爾500指數。克魯格說,「如果你買觀感分數高的,賣出分數低的,就可能打敗大盤。」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認同以社交媒體來做投資決策是良策。安聯環球投資發言人指出,把焦點放在短期觀感不符合德國基金機構的長遠目標,「我們想了解的是長期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