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北京大學國關學院張海濱教授)
再過幾小時,巴黎氣候峰會就要閉幕,不過大會緊急在12/11傍晚時分宣布,將在12/12週六上午9點追加一場活動,預計整個週五深夜挑燈夜戰,一定要催生出一份「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然而,2016年開始的「後巴黎時代」,大家應該怎麼看待呢?
從1992年開始研究氣候外交與國際談判的北京大學國關學院教授張海濱,這次也隨中國代表團前往巴黎,感受到各界對於中國日後減碳動作的高度關切。他分析,一旦巴黎協議問世,代表爭議多年的氣候因應對策終於要「落地」了!
過去談到對抗氣候變遷,許多政策作法都像飄在半空中的空中樓閣,跟一般人的生活與企業平日運作沒啥關係,「但這次開會前各國就已經提出INDC(自願減量承諾),等於來巴黎之前大家都心裡有底了,」只剩最後的談判與折衝而已。
等巴黎協議正式出爐,世人討論氣候議題不會在圍繞在科學事實或責任歸屬等層面,而是探討執行面的各種細節,舉凡政策誘因、價格與交易機制、或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等。亦即,全球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氣候行動時代」,向紙上談兵的階段說拜拜。
至於外界對中國的監督壓力,張海濱分析,目前多數專家對中國提出的INDC目標(2030年的單位GDP排碳密集度比2005 年降低60~65%)均給予正面評價,只是質疑其減碳數據的真實性與透明度,「其實這是周邊能力的建置,需要時間去培養。」張海濱指出,比起許多國家常因國會杯葛與政黨操作因素,常使國家氣候政策陷入停擺。但國情迥異的中國,只要領導人確定未來大方向,從產官學與社會各階層都會動起來,要建立相關的MRV(可量測、報告、與比較)減碳技術和專業能力,只是要花多少時間的問題。
曾多次來台交流的他,深知台灣有許多成熟的減碳技術和綠能產品,而且產業發展動態和中國經濟習習相關,他建議台灣趕緊啟動相關因應對策與轉型動作,千萬不要在接下來各國比拼減碳的後巴黎時代,落後了腳步。
(完整巴黎氣候會議報導請見《遠見雜誌》355期,2016年1月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