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高教轉型!一張A4信紙讓倒閉大學翻身?

培育更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李雅筑
user

李雅筑

2015-12-10

瀏覽數 116,150+

高教轉型!一張A4信紙讓倒閉大學翻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一張A4信紙,竟奇蹟式扭轉倒閉學校的命運。

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附近的一所大學。前身為興國管理學院,被中信金接手後,今年更名並轉型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才一翻身,就成為注目焦點,不僅是企業助學轉型的典範,更創下業界首例。

今年,學校以單獨招生,新設財務金融、財經法律及企業管理三個學系,150個招生名額,吸引441人報名,錄取率僅35%。

驚人的是,學生來自建中、北一女、台南一中、台南女中等明星學校有87人,符合台政大錄取資格者有10人,成績達國立大學標準學生超過四成。

為何吸引優秀學生趨之若鶩?原來,學校以優渥獎學金為號召,學生一律享有學雜費、食宿全額減免,針對弱勢學生,中信金還投入4000萬獎助金,每月給予45名弱勢學生助學金5000元。

學校也打出「畢業即就業」的口號,成績可上台政大的學生,有機會在大三時赴美國華頓商學院進修一年以及海外分行實習,成績達國立大學標準的人,派到中信金的海外分行實習。

《遠見》採訪團隊來到距離台南高鐵40分鐘車程的校園,雖位處偏遠,但走進校門,一大片綠油油草地,加上整齊排列的樹木,顯得生機盎然。行政大樓內,放眼望去盡是中信金的企業LOGO與代表色,辦公環境打造得像銀行一般,整潔而明亮。

「你看!這學校第一眼看起來還挺不錯的吧!」校長施光訓忍不住指著校園說道。

不像有些校長對媒體總保持一些「距離感」,施光訓身上散發平易近人氣質。在這裡,許多學生說他像朋友,他不僅能叫出學生的名字,包含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狀況,甚至是戀愛八卦等,他也瞭若指掌。平時他總巡視校園,有時他也和學生在餐廳用餐,他吃的菜,跟學生盤中的一樣,一點都沒加料。

拯救學校倒閉危機,一封信打動辜仲諒

回憶起接任時期,施光訓仍心有餘悸,更形容這是場人間煉獄。

今年初,還在稻江管理學院任職校長的他,由於成功提升招生成績,被人找來興國管理學院「把脈」。當時,興國管理學院面臨倒閉危機,教職員工和學生紛紛轉校,學校陷入一片愁雲慘霧。「在這裡,沒有一個人相信學校可以活下去。」

不服輸的他分析,學校若要從內而外全面地調整結構,「唯一辦法就是靠企業幫忙!」

但要企業接手談何容易?

券商分析師出身的施光訓,業界人脈資源廣,他原本盤點富邦、國泰和中信,不過看準中信的慈善基金會近年積極投入公益,便鎖定中信金。

他先從中信金的人資部門主管下手,無奈一路卡關多次,遭到婉拒。幾番折騰下,他決定咬牙放手一搏,直接寫信給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期待奇蹟發生。

短短一張A4信紙,他不僅談辦學的重要性,更提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口中的台灣「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以及青年)議題。

「若是要幫助台灣年輕人,最重要就是從教育著手,」施光訓談起下筆寫信的初衷。

高教轉型!一張A4信紙讓倒閉大學翻身?_img_1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

他解釋,許多偏鄉孩子想努力,但苦無出路。「台灣的大學排名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他感嘆,一個偏鄉孩子想出頭,得千里迢迢到都市,因為那裡才有所謂的「好大學」。「如果在偏鄉設立一所優質大學,並且連結就業,就能讓偏鄉孩子靠教育翻身。」

這樣簡單且樸實的理念,深深打動辜仲諒。「辦教育本來就不會賺錢呀……」兩人面對面談話時,辜仲諒拋出了這句話,並說辦教育不是為了謀利,而是公益與回饋。

「當時我就心想,這件事情搞不好會成功,這個老闆想事情就是不一樣!」施光訓回憶道。

結果,企業辦學竟然成真,學校也成為中信金培養未來人才的基地。

「我們要成為亞洲最務實的商學院,」施光訓說,學校的課程以符合業界需求為先,像是學生必須以非母語修畢三門課,強化外語能力,體育課也瞄準高爾夫球和網球,因應未來工作所需。每周三則派任中信銀副董事長陳國世等高階主管來分享業界經驗。

特別的是,為了讓學生提早熟悉職場環境,學校設計出學生幹部制度,分成宿舍管理組、法務紀律組、福利組等,由學生一手處理學校事務,從中培養管理能力。

目前就讀財金系的大一學生周殷毅,名片上方印有「實習經理」職稱。他笑說,平時他得負責掌理各項學生事務,由於事務太龐雜,先前他還向學校申請一名「秘書」。

畢業於雄中、考試分數可上台大經濟系,周殷毅放棄台大,看準的就是新學校的可能和彈性,「這是學校的第一年,也是給自己的試煉和機會,」對他來說,新學校的新氣象,讓他更能發揮所長,朝著國際金融家的目標邁進。

「學校小而美,師生之間就像朋友,」曾就讀南部某國立大學,之後毅然決重考的財金系學生陳俐妤說,相較於其他學校,人數少的優勢,即是師生關係更緊密,「這能真正落實生活導師制度。」

引入企業資源,打造企業人才基地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案例,正說明當今的台灣高教環境,面臨少子化危機的時刻,學校該如何因應和轉型?

事實上,明年,當虎年出生的人進入大一,大專校院的新生人數將首度跌破25萬人,比今年減一成,在教育界被視為是「高教105年大限」。

據教育部統計,102學年大專校院及專科生有113.5萬人,預估112學年僅剩82萬人,10年間減少31.5萬名學生,概估高教將減少300億元學費收入,台灣高教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對此教育部祭出「高教創新轉型方案」,編列千萬經費補助大學,共分四大策略,包含高階人才躍升、退場學校安置、學校典範重塑和大學合作合併等。

「無論前段還是後段學校,都需要創新思維!」教育部技職司長馬湘萍說,除了增加學校收益,學校轉型更積極的意義是引入業界資源,加強產學合作規模。

馬湘萍觀察,大學創新轉型的過程,企業扮演重要角色,國外就不乏有許多企業助學的案例,像是韓國的成均館大學,即是由三星集團出資,讓這所超過六百年的古老大學,搖身一變成為新人才基地,「台灣的企業和大學,應有更多合作可能和彈性。」

負責「高教創新轉型方案」的收件工作、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秘書長張玉山分析,多年來,台灣高教發展茁壯,人才供需卻失衡,加上學校大多朝同質方向發展,使得高教資源重複投資,「已經到了不得不轉型的時機了!」

距離「105大限」僅剩不到一年,學生數銳減下,各大學如何因應這波「虎年海嘯」?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