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美國知名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出版了一本足以影響後世的經典巨作《白鯨記》(Moby-Dick),傳奇的故事內容與震撼磅礡的篇章,勾勒出這部不朽名著。
雖然在當年,赫爾曼梅爾維爾懷才不遇,作品也沒有因此走紅發跡,直到他死後30年,才讓世人開始重視這部作品,目前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
《白鯨記》主要講述一群捕鯨人飄洋過海、到極遠的外海獵捕鯨魚,這當中所發生的人性考驗、災難試煉之故事。
在1800年代,當年的煤油燈之燃油來源主要是「鯨油」。在人們發現鯨魚的油脂可以有效且穩定的提供熱源、照亮晦暗的黑夜後,不少人都冒著危險至外海獵捕鯨魚,鯨油的價值當年可一點也不輸給閃閃耀人的黃金。
本書所描繪的,便是主角一行人在外海時,遭遇巨鯨「莫比迪克」後所發生的故事,對於當年的補鯨產業、補鯨文化、鯨魚習性與歷史有著完整生動的介紹,在還沒有發現石油、正式開採石油的那個年代,《白鯨記》所闡述的故事十分具有歷史意義。
在電影《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當中,則是以此故事為藍本,並由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湯姆•荷蘭(Tom Holland)、班維蕭(Ben Whishaw)等實力派影星主演,共同刻劃出一部震懾人心的故事。
首先,為了詮釋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和補鯨的奇幻與犯難,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在歷史考究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許多看過這部作品的讀者大多只能靠想像來填補書中文字的奇幻體現,不過這次在電影中,我們可以透過實體的影像,來加深白鯨的偉大和莊嚴,更讓整部電影充滿可看性,發人深省。
那個時代的大海,男人視獵鯨為一種使命,誰能抓到最大的鯨、運回最多的鯨油,就是對自身莫大的肯定與榮耀。水手們身上也會佩掛「鯨牙」,做為勇氣和驕傲的證明。
在認為「人定勝天」的那個革命時期,補鯨的過程顯得現實且殘忍,人類為了既有利益而剝奪其他生命的行為,可謂歷史上永遠無法抹滅的黑暗。
於是乎,在電影的前半段,我們可以看到人類補鯨後的狂喜與歡樂,臉上帶著豐收的喜悅;但在後期遭遇的巨型鯨魚,則注定人類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在肆無忌憚的濫捕後,巨鯨莫比迪克就彷彿有靈性般的發怒,牠利用龐大的身軀與力量將克里斯漢斯沃等人所在的補鯨船破壞──損失一切資源與鯨油的僥倖生還船員們,只能靠著小船與僅剩的糧食在海上漂洋、等待機會──那是個聽天由命、毫無任何機會的旅程,能堅持的,除了意志,還是意志。
全片最精彩的,莫過於白鯨大開殺戒的片段,導演利用非常多仰望的視角、船隻與白鯨之大小對比、巨大尾鰭的震懾和壓迫感巨大的衝突,再再呈現人類的渺小與絕望,從驚恐狂吼到船員們無助的眼神,就像是惹怒了海神一般,悲觀、絕望。
你能想像,每天在一望無際的海上漂浮,頂著惡毒的烈日,在完全沒有水、沒有食物、彷彿沒有未來的折磨下,又該如何解決飢餓的生理需求?
全片探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以及人性的恐慌與最終道德理智之崩潰,故事情節扣人心弦,深深影響每位船員在事發後的價值觀,尤其是那為生命而堅持的態度、永不放棄的哲理,令在電影院的我們,也彷彿能感受那般艱苦。
特別是在故事的最後,船員們與白鯨莫比迪克對望,那眼神的溝通彷彿一切嫌隙都應該煙消雲散,就算牠讓人們吃盡了苦頭,但那是罪有應得、也是為了私利應該付出的代價。
本片用回憶錄的訪談方式拍攝,以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親身訪問船員的過程來回想海上的種種歷練,這種方式更讓電影真實性提高,也能從一開始船員不承認、不回想的過程,增添觀眾的好奇心、以及想繼續看下去的心理。
在演員部分,克里斯漢斯沃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雷神」,健壯的身材、勇猛的肌肉,是他最引以為傲的健身成果。
不過這次為戲,他說,「所有人都必須嚴格執行減重計劃,每天只有500卡的熱量,讓我們感覺非常辛苦,但是大家互相鼓勵,尤其是想到當年真時遇到巨鯨攻擊的水手們所遭遇的狀況,雖然難挨,我們還是硬撐過來,但我當時真的恨死導演了!」
於是在日前,才有「索爾」化身成為「瘦爾」的照片流傳,那真的是完全為戲犧牲一切才有的成果。
很難想像,克里斯漢斯沃現在還要馬上吃回、練回原本有的身材,來準備拍攝已經進入籌劃期的《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Thor: Ragnarok)。
(劇照提供:華納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