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天當三天來用!」今天(11/19)國民黨主席兼總統候選人朱立倫接受《遠見》專訪,談到10月17日宣布參選以來的行程,劈頭這樣說。
的確,正式參選以來也不過一個月,朱立倫變身「鋼鐵倫」,不僅已訪遍台灣本島,還去了一趟美國,幾乎每天都接受中外媒體專訪,像是今天下午《遠見》剛訪完,馬上有另一組電子媒體「無縫接軌」。
整體立委席次要拚過半!
「不分區名單不可能讓各界都滿意!」明日(11/20)國民黨就要公布不分區名單,但今天媒體已大作文章,甚至有評論指出是「史上最爛不分區名單」。
對此,朱立倫坦言,總體34席的不分區提名中,安全名單大約14席,他的目標是安全名單與整體的不分區名單,其中都至少要有一半是專業功能性的代表,而目前名列其中者包括金管會主委曾銘宗、TED X Taipei創辦人許毓仁與新住民代表林麗蟬等人。
至於整體(不分區加上區域立委)共113席的國會席次,儘管選情艱難,朱立倫目標仍是想拚過半。
為什麼國民黨執政近八年,國會席次卻減少這麼多,連過半的57席,都這麼難?而且,直接反映在這段時間來民調上的支持度,朱立倫仍然低蔡英文一截?
看民進黨 已整合成「英派」 國民黨是「雞兔同籠」
對於民調一直落後,朱立倫坦承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我努力不夠!」他首先反省自己在去年11/29九合一選舉敗選、接任黨主席後,努力不夠多;近幾個月的「換柱」風波,也讓支持者很失望。第二,他得承認過去八年執政,的確有幾個錯誤政策,包括剛廢止的證所稅、12年國教與油電雙漲等。
第三,就是「國民黨的團結是一大問題!」朱立倫表示,民進黨在上個世代雖然有許多派系恩怨,但現在都已整合為一個「英派」。反觀國民黨,從20年前的李登輝、連宋,一直到馬王,每一世代的領導者都還存在,國民黨變成是「意見分歧、雞兔同籠」。
他說,這些人,每個都是他的長輩,而他雖然與每一個「長輩」都沒有恩怨,但接棒10個月來,著實感到要去整合不同意見,是非常大的挑戰。
「到今天,對我們來說是最危急、最困難的時候,大家有沒有這共識和認知,還是一個『問號』!」他不諱言。
看馬英九總統:太愛講數字、團隊溝通技巧不夠
宣布參選以來,朱立倫可說是大鳴大放,多次評論當前錯誤政策。《遠見》訪問他:「你批評馬總統政策,有事先知會馬總統嗎?會先跟他說,不好意思嗎?」
「我沒有因此對他說『不好意思』,我只是直接講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必須虛心面對,我跟他說正確的政策我一定支持,像是兩岸和平發展與馬習會,但有問題的一定要檢討!」朱立倫舉例,在廢證所稅前一天,他與馬英九總統,透過黨政平台溝通,他說清楚幾個該廢的理由,馬英九總統也表示尊重與接受。
那麼,馬英九總統執政八年,究竟哪裡做得不好?朱立倫指出兩點,首先是馬總統太愛講數字,被認為忽略人民感受;再者,整個團隊的溝通技巧不夠,「過去我們是靠專業、靠行政幕僚;但民進黨就不一樣了,還沒做,就先在文宣上做得非常好,所以以後我們要反過來,先溝通、先從民眾的角度出發來想事情!」他比較國民黨與民進黨溝通上的差異。
所以,朱立倫要如何說服選民,他會是一個不一樣的領導人?「學財經的人,最重『務實』!而且我大概(目前檯面上政治人物)擔任最久基層首長的!」已累積13年桃園與新北市地方執政經歷的朱立倫,有信心成為最能感受基層溫度的未來領導人,以「有感治國」帶台灣政治走向正循環。
看蔡英文:模糊語言、迴避態度
在訪談中,朱立倫多次談到「務實」,而這組關鍵字正是他自認與對手蔡英文最大的不同。
其實,「英倫大戰」在2010年的新北市長選舉已上演過,結局是朱立倫贏了選戰;四年後,英倫大戰再度登場,局勢迥異,朱立倫又怎麼看今日的蔡英文?
「蔡主席是優秀的政治人物,回答問題也進步很多,但本質還是以模糊的語言、迴避的態度去面對!」朱立倫舉例,他與蔡英文都主張「非核家園」,但他會誠實告訴大家,綠能較貴、要付出代價,這是一個選擇題,而非像蔡英文說不用核能,未來10年也不漲價、不缺電,「這是互相矛盾,也不負責任的!」
又像社會住宅政策,蔡英文說未來八年要蓋20萬戶住宅,但大台北地區至少有20萬戶空屋、就算要蓋也很難找到土地。因此,他提出以租稅獎勵的方式鼓勵房東將空屋釋出,會更為務實可行。
最近熱門的松山機場遷建議題,朱立倫也質疑民進黨說要在2020年遷建松山機場是不可能的,因為2030年桃園機場的第三跑道才會蓋好,在此之前,如何紓解尖峰航運量?要搬到哪裡去?
此次訪美行,朱立倫多次重申「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兩岸政策立場,在《遠見》訪談中,他進一步質疑蔡英文只是把四年前的「台灣共識」主張,代換為「維持現狀」,但卻沒有告訴大家怎麼做到?在他看來,前提是要承認「九二共識」,才有「一中各表」的空間,而後才有「維持現狀」的可能。他很疑惑,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該如何維持現狀?
朱立倫有自己的勝選三部曲
在民調差距尚大的情況下,該如何「逆轉勝」?從參選至今,朱立倫有自己的勝選三部曲:「第一個月,先把士氣找回來」「第二個月,密集推出政策」「最後一個月,團隊總動員」。選情是否照劇本演出?抱歉自己來晚了的朱立倫,可否「來得及贏」?不到兩個月,答案就要揭曉。
(更多精彩內容專訪,將刊登於12月1日出刊的《遠見雜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