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以後在台灣出生的子孫會說,祖先很偉大,為我們營造了這麼好的發展空間;在大陸出生的也一樣……,這就是我現在努力做的事。」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石滋宜拉大嗓門急切地闡揚。
近三年,他已連跑大陸十趟。在彼岸,有四所大學聘他當顧問教授;他寫的文章成為大陸高層的內部資料;聽過他演講的主管已逾千人;甚至有國營機構欲請他經營。在台灣,他則四處奔波演講,呼籲國人「要有前瞻的眼光,使大陸成為我們的資產」,改變對大陸的既定思維模式。
兩岸之間,「他像是一位精力過人的傳教士,傳播他前瞻的兩岸觀。」一位生產力中心的部屬如此為長官定位。
什麼是石滋宜前瞻的兩岸觀?
石滋宜啜口茶,滔滔地比較既定模式與前瞻思維之間的差異:既定的思維模式警告我們,兩岸經貿依存度愈高,政治風險愈大,但前瞻的想法都可樂觀預期,兩岸密切的經貿關係能促進自由市場經濟,政治因素的干預就會降低;既定的思維認為,台商到大陸投資會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但前瞻地想,這樣反而能鼓勵低層次產業移出,引進高層次技術……。
我相信,所以我看到
他邊說邊拿起兩條銅管,插在滾燙的開水裡,經過處理的迅速導熱,另一條則反應遲鈍。「這是大陸的技術。」他解釋,大陸因重視國防,有很好的科技,台灣有優秀的民生工業及應用技術,如果能將這種熱傳導用在冷氣機上,則可截長補短,「大陸和台灣是互補的。」
身為台灣竹山人的石滋宜,對兩岸合作交流熱中程度超乎一般人。他說:「因為我相信它,所以我看到它。」
他相信,唯有兩岸交流,台灣才有更美好的生存空間;他相信,唯有兩岸合作,台灣辛苦發展的成果,才不會滑落,「到大陸是為了台灣,不是為大陸。」
石滋宜擁有日本東京帝大材料學博士學位,十二年前被前經濟部長趙耀東賞識,放棄加拿大通用電子的高薪打道回國。他自謂,當年回台灣與現在對大陸的激情都一樣,「都是為了台灣」。只是,在為台灣之餘,也能對大陸做點有意義的事,「要「取」也要「給」,這是「雙贏」,都是為了中國人的子子孫孫。」
政府太膽小
有著過人自信的石滋宜自認,信心來自歷史,也來自於直覺,而直覺則來自於無私,所以能看得遠,感受到別人所無法感受的。「一位領導者要靠直覺、想像力,不是憑過去的資料研判,這些都是發達的右腦賦予我的,」他背後一片鑲著金框的明鏡映照後腦勺的幾絲銀髮,彷彿看到了中國人美好未來。
只是這位遠遠跑在前頭的「先知」,被既定的政策綁了手腳。
「五、六年前,我就提出要大陸科技人才來台接受訓練的構想,去年生產力中心希望能到大陸設據點,」石滋宜比了個無奈的手勢,然後委曲地說:「政府太膽小,他們怕怕啊!」
「從經濟角度來看,時間對我們不利,「六四」以來,我們籌碼愈來愈小,競爭優勢一直在消失,Timing is everything,」說著說著,他又急起來了,「我這石頭個性沒辦法改的啦!」
儘管縛手縛腳,石滋宜仍然一點一滴地發揮他的影響力。戰略生產力雜誌總編輯陳生民舉例,政府官員現在做決策時會考慮台商的立場,台商個別的投資行為會考量台灣整體利益,大陸各地政府也對他相當信任,「石博士所做的,早已超越觀念的傳播。」
畢竟,觀念一改,馬上就可以帶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