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幾件重大的科技相關研究專案,例如衛星、超能超導對撞機等,都引起很大的爭議。這種現象在未來可能會愈來愈多,因為科學研究所占的資源已愈來愈大,愈發對社會產生影響力。既有影響力,各種意見及其堅持自然也就愈強烈。
科學無疆,科技有界
科學基本上是一種做事的方法與態度,而科學的方法與精神、科學的陳理與定律等,都是屬於全體人類的文明,為人類所共有,應是沒有國界的。
但是科學所導致的技術落實--產品科技,以及國民的科學素養等,卻因大大有利於經濟發展,因此自然而然有其國界,甚至私屬於某些公費與個人。例如最近宏碁公司對國內各相關電腦公司所發起的矽奧專利權利金收取案,雖弄得滿國風雨,卻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因為這是科技成果有私屬權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對於國家資源之用於純科學或投諸實用科技發展,當用不同的角度來審視。
對於純科學的發展,就如各項純文藝發展的工作一般,是針對全世界文明的增進而努力,我國也應編列一定的預算,以開放的國際觀來進行研究。純科學的進展。本身即有其不可輕視的價值與意義,只要是在國家預算資源中占有合理的比例,就應該進行。
牽強附會的悲哀
現在卻常常看到,一些明明是屬純科學領域的研究,本身有其價值的,但主事者卻每每以其用以帶動工業、促進外銷、平衡中日貿易逆差等來試圖說服決策者或民意代表,實在令人對主事者的牽強附會所顯出之欠缺使命感與自信心,感到失望與悲哀。若究其根由,這是一般民眾對純科學欠缺尊重,只想到科學所產生的成果,只對科技產品有興趣。
其實科技在實用方面的研究,如果沒有整個社會環境的配合,也不見得會對國家或公司有正面積極的效果,有時竟可能適得其反。近來美國深切反省其研科政策,發現因為商品化沒有緊緊扣住應用科技的研發成果,又欠缺高明的製造業環境與財經配合,再加上缺乏有科學素養的勞動力,因此美國發明愈多新點子,就提供日本更多打擊美國經濟的機會。這種情況已愈來愈明顯,也愈演愈烈,真是非常具諷刺性。
綜論之,純科學的研究應以純學術的文場來審視,應用科技的計畫則應從商品化與本土化來判斷其價值,至於最應本土化的科學普及化與科學教育問題,更應是完全以針對本土的需求來規畫。
科學的真理是無分國界、屬全體人類的,但擁有科學知識的人及科學技術成果的經濟力量,卻是一種私有財產興資源。對於今後一些重大科技研究專案,若能先澄清其訴求的本質,當大有助於匯聚爭論的焦點,進而建立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