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開拓中國人的天空-華人經貿關係正在形成中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3-05-15

瀏覽數 12,300+

開拓中國人的天空-華人經貿關係正在形成中
 

本文出自 1993 / 6月號雜誌 第084期遠見雜誌

(一)全球經濟第四極

沒有中國大陸的十年經濟改革,就不會有台港與大陸之間蓬勃發展的貿易與投資,也就不會有眾所矚目的「經濟中國」的雛形,而這三個地區更不會得到國際組鐵的重視。

「團結就是力量」--令人驚奇的是,尚未團結的大陸、台、港,就已產生了不可輕視的力量。

引述李總統最近的講詞:「一個相互依存的華人經貿合作關係,正在成形。」面對這股逐漸形成的經貿關係.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會不得不於今年四月在它的研究報告中,把大陸、台、港視為一個整體的分析單元,並稱它為「華人經濟區」(Chinese Economic Area, CEA)。二十二年前因我們退出聯合國,在國際重要年報上消失的重要數據,將會再出現--而且是「高」姿態出現。

世界銀行預測這個「華人經濟區」在今後十年內,壯大到足以與德國、日本、美國分庭抗禮,成為全球經濟的「第四極」。

這個「第四極」的催生音是鄧小平,尤其是在他去年「南巡」講話之後,他強調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放開手腳、大膽試驗;排除干擾、加速改革,這些勇敢的話再度確定了大陸的經濟開放,也驟然提升了外商在大陸投資的熱度。

(二)鄧小平的另一種「堅持」

可惜,改革談何容易,尤其是在充滿左傾思想的中國大陸。文革十年,知識分子受害最深--那是一個被描述為「專橫與混亂共存,暴力與殘酷齊飛」的黑暗時代,儘管大陸的知識分子相信,那種浩劫不可能再重演,但是那陰影所衍生的反改革思想,仍不免時浮時現。

因此,承包制、鄉鎮企業、三資企業、商品經濟、經濟特區、證券市場、引進外資、市場體制--等等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都還不時面臨姓「私」的,還是姓「公」的;姓「資」,的還是姓「社」的挑釁。

幸虧有鄧小平「改革開放、強國富民」的另一種堅持,否則,大陸又會陷入另一次急轉彎的大混亂中。

對鄧小平最有利的支持,不是來自殘酷的政治活動,而是來自蓬勃的經濟活動,堅持改革最有利的武器,不是來自他的官職(他已經沒有),而是來自人民強烈的支持。

去年大陸一二.八%的經濟成長率名列世界第一;今年預估的一0%也將名列冠軍。與過去四小龍七%的經濟成長率相比,世界銀行預測今後的大陸經濟「可望有超過七%的更好成績。」

中國大陸正以這樣的總體實力,雄心萬丈地爭取為二000年奧運的地主國,各地都看到中英對照的巨幅標語--「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在這並不樂觀的競爭地主國過程中,至少顯示了大陸中國人的強烈民族自信,擁有八百億外匯存底的台灣,連一個亞運地主國都不敢盡力去爭取!

(三)初訪東北

經濟改革讓大陸人民的生活遠離了地獄,但攀登天堂還是無限遙遠。近年去大陸訪問,多半在華中與華南,四月下旬,初次訪問東北,看到了它的活力與潛力。

一個禮拜天的上午,參費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孫運璿先生的母校)。幾乎每個陰暗與破舊的教室都坐滿了自習的大學生。松花江邊的早市人潮洶湧,市區百貨公司中,也是人山人海。沒有想到遠在黑龍江的年輕學生如此好學,老百姓有如此高的購買力!參觀了他們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及重工業工廠後,使人稍信為什麼東北是列強的必爭之地。

在東北各地的台商,細述她們的設廠時間與投資金額遠落後在日本人之後:「我們膽子小、腳步慢,政府的限制又多!我們不是沒有錢,就是缺少日本人那種長期的打算。」

不出山海關,不曉得東北之大。一個大連市的面積居然等於三分之一的台灣。大連過去有東北的「小上海」之稱,他們現在野心勃勃要做東北的「香港」。

從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穿越長江三角洲到閩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構成了鄧小平這位總設計師藍圖中的黃金海岸。在遼闊的大陸,到底改革帶來了什麼樣的風貌?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四)優劣並存的現象

評估改革中的大陸經濟,由於因素複雜,就有些像瞎子摸象。有悲觀論者,更有樂觀論者;有批評者,更有稱讚者;有「摸著石頭過河」的粗獷,更有「注意學習和借鏡外國經驗」的細緻。根據自己的觀察,中國大陸今天正出現了若干優劣並存注利弊互顯的現象:

(1)它的經濟政革已經把一個僵硬失靈的集體經濟,於短時期內逐漸轉變成了有生機的商品經濟;但同時也產生了沿海與內地區域發展的失衡,個體戶、鄉鎮企業與國家職工薪資的顯著差異。

(2)它的總體面,尤其是經濟成長率,令人佩服,但個體面的失衡令人擔憂;硬體的建設處處可見,軟體的改善,則處處落後;經濟上的改革很勇敢,政治上的改革太膽怯。

(3)鄧小平明確地指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目前知識分子在工作及待遇方面的改善仍然太慢。

如果大陸的人才素質與管理品質不提升,現代社會就無從建立。外來客對大陸最普遍的批評,如衛生情況惡劣、飛機航班誤時、服務態度冷漠、大鍋飯心態依然普遍,無一不與人才的訓練與管理有關。與控制生育同樣重要的是,要全力提升人力的品質與服務的效率。

(4)既然鄧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政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那麼為什麼還要堅持「一國兩剝」?應當「實事求是」的接受「一國一制」--一個以市場機能為中心的中國經濟體制。

(5)歐美與日本廠商發現大陸是一個可以去投資賺錢的地區,西方國家也樂意協助加快其經濟政革;但另一方面又以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反對「華人經濟區」或「經濟中國」的構想,他們內心恐懼的就是怕二十一世紀會出現一個富強的中國。

(五)「經濟中國」會上榜

今天的大陸既有各種難題,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因開放帶來的各種問題,雖然一時難以解決,但總比沒有改革,而必須面對舊問題來得有希望。這就是北京官方所坦率承認的「前進中的困難,發展中的問題」。

這些一籮筐的問題,包括經濟過熱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基本建設(如電力、電訊、港口、運輸)的嚴重缺乏、經濟立法的落後與經濟犯罪的普遍、國營事業低效率的難以改善,以及政策可能改變的風險。

面對這些問題,對大陸經濟政革樂觀論者最基本的理由是:這一條走向改革與開放的路再也沒有人可以擋住!

評估各種可能性後,多數專家認為大陸存在的商機,遠多於政經政策倒退的風險。美國時代雜誌在五月號也以封面故事形容中國是下一世紀的超強國家。

事實上,貧窮了一世紀以上的中國,再加上四十年共產主義的「薰陶」,怎能在短短的十年中脫胎換骨?

十年改革為大陸人民脫掉了貧窮的外套,但要穿上小康的新裝,只有在市場經濟的商店中去挑選。

把焦點集中在二000年,即便奧運不在北京舉行,中國人真正要爭取的,不是運動場上的金牌,而是經濟競技場上的名次。確確實實再深化改革七年,「經濟中國」就一定會榜上有名。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人的命運,繫於二十世紀末「經濟中國」的廣度、大陸開放的速度,以及必然隨之而來的政治改革幅度。

只要有此廣度、速度與幅度,中國人不會再像十九世紀以來一樣地受制於人。中國人終將會以自己的力量,在一望無際的太平洋上,有長空萬里的天空。

(高希均所著「大格局」一書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