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拒迎之間,千萬難-民進黨的大陸政策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93-05-15

瀏覽數 15,250+

拒迎之間,千萬難-民進黨的大陸政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3 / 6月號雜誌 第084期遠見雜誌

今年初,李登輝總統為內閣人選問題接見民進黨立委時,意見交融、相視而笑的鏡頭遠去了;四月初,民進黨立委與國民黨立委聯手通過陽光法案一讀審查時,理性開明的印象也淡去了;新印入人們心頭的是:民進黨人在新加坡海皇大廈,勉力抗議「國共和談」的情景。

四月底,朝野為了象徵兩岸關係將邁出一大步的辜汪會談又起爭議;民進黨參與不成,陷入為抗爭而抗爭的困境,朝野關係再度退回緊張的原點。

邁向執政之路的魔障

國家定位問題,既是朝野之間長遠的痛,也是民進黨邁向執政之路上,內部腳步顛躓的魔障。近日兩黨環繞大陸政策的爭議,正是老問題的新版本。

在李總統的寬容下,這個不定時引爆的衝突點曾一度隱匿。前年,當台獨黨綱通過時,民進黨本已做好被抓人的心理準備,國民黨都在口頭威脅、警告之外,並無實際制裁的行動。隨後,政府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為名,申請加入關貿總協(GATT);李總統也一再以「主權獨立的中華民國」,形容現階段國家分裂的事實,並宣示將以加入聯合國為外交重點工作。

在許多民進黨人心目中,李登輝總統務實的理念與他們是相當接近的。四月中,兩黨就監督辜汪會談一事協商尚未破裂時,立法委員蔡同榮曾坦言,因為是李總統在主導大陸政策,民進黨才只要求監督:「如果是蔣經國做總統,郝柏村做行政院長,要去和中共談判,民進黨老早上街頭了。」

兩黨雖有善意的表達,畢竟缺乏實質合作的基礎。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台大法律系教授林山田批評,民進黨對李登輝的信任,是虛幻的。雙方基於薄弱的信任而建構的善意互動,在落實到民進黨企圖實際參與大陸政策時,果然立刻瓦解冰消。

其實,民進黨曾經有參與大陸政策的機會。國統會、陸委會、海基會成立時,國民黨均曾擬議納入民進黨代表;民進黨卻分別以國統會名稱預設立場、名額不足以反應選票實力等理由,拒絕參與。

當初輕棄的機會,民進黨頗有失悔之意,因為時移勢轉,今天兩岸民間交流之熱絡,已非該黨兩年前所能預見。據大陸方面估計,去年赴大陸的台灣民眾多達一百五十多萬人次;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已達八十多億美元以上,而去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大約是五十一億美元,超過我國貿易順差總額的一半。眼見兩岸關係已直接影響台灣經濟,民進黨立委許添財率直地指出,如果民進黨不能對大陸政策有影響力,就會失去政治市場,「尤其是一直默默支持民進黨的中小企業,不會再投票給你。」

急於尋回失去的舞台

民進黨搶登大陸政策舞台的迫切感,由黨主席許信良表示,願意「不計顧問或諮詢的形式,也不計名額,參與陸委會和海基會」,充分表現出來。中常委也是立委的姚嘉文更強調,即使目前還談不到影響力,「至少進去發言就是一、個開始。」

國民黨的回應卻相當冷淡,癥結仍在雙方對國家定位的立場沒有交集。僅以派學者監督辜汪會談一事為例,陸委會企畫處長鄭安國細數了四、五個不能讓民進黨參加的理由,其實歸結為一,就是民進黨對國家認同沒有共識,沒法構成團隊精神。

雖然許信良一再強調,兩岸關係可以把政治問題放在一邊,先解決實務;行政院一位決策階層的官員卻指出,民進黨事必言台獨,沒有辦法跟他們談複雜的兩岸議題。他並且透露,最高當局認為民進黨要參與大陸政策,就應從國統會開始;參加了國統會,其他兩會都沒有問題。換言之,民進黨必須放下台獨的圖騰,以示誠意;但張俊宏表示,「要我們參加國統會,是有意觸犯我們的圖騰」。

如果說統、獨是一條電線的兩極,而民進黨和國民黨像迂迴逡巡於其間的兩個電組,則兩岸關係於民進黨內部,就像一團糾結的電線,既理不清頭緒,為策安全,只有切斷電源。

儘管民進黨針對大陸政策動作頻頻,一般人疑惑的卻是:民進黨到底有沒有大陸政策?核心成員說「有」,許多人,包括部分民進黨籍立委即說「沒有」。

從最近發生的辜汪會談爭議過程觀察,民進黨從不否定辜汪會談的必要性,因而要求組觀察團加入會談,到讓步要求一名學者監督,最後完全否定辜汪會談,改組「反對國共和談宣達團」到會場舉牌抗議;顯出內部步調不一,對外立場躊躇矛盾的亂象。

政論家南方朔指出,民進黨對兩岸關係只有原則性的共識,遇到具體問題往往是各說各話;再碰到挫折,內外交攻之下,只有祭出台獨大旗,升高對國民黨的抗爭,是它唯一安全可靠的對應。

截然相反的兩派意見

回顧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看法,隨客觀環境的推移,曾幾經轉折。自一九八七年起,民進黨中央和各派系均分別提出過有關兩岸關係的各種文件,其中對中共有視為敵國者,也有要促進平等、友好關係者;對交流有主張限制者,也有主張三通者;說法不一,彼此矛盾。

前年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定下國家定位的基調;去年十月,民進黨中常會又通過「中國政策綱領」,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國際關係。對於這些原則性的主張,民進黨內部鮮有異議,但原則如何落實卻始終沒有定論。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例如民眾最關心的兩岸經貿交流,綱領中「故意」含糊其辭。以黨主席許信良為首的一派,主張積極推動,不但希望此類經貿活動能帶動台灣經濟繁榮,甚至認為可進而改變大陸體質,成為台灣安全的屏障。

較重本土意識者都認為,與大陸的經貿交流不但會使台灣產業空洞化,給中共予取予求的機會,而且台灣人會在熱絡的交流中喪失危機意識。立場較為中立的民進黨立委謝聰敏,以鱷魚策略 中共是鱷魚,台灣是岸邊的水牛,而水池就是大陸市場,形容兩岸經貿交流是中共所設的陷阱。此派以戒懼心態為出發點,認為不僅三通不宜,間接經貿往來也應設置各種安全閥,以為限制和保障。

出發點不同,兩派對兩岸應否談判也有不同的評估。前者認為,只要不碰政治問題,任何實務問題都可以談;後者認為在中共未承認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之前,任何談判都可能是陷阱。

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交織成各種雜音,立院黨團幹事長陳水扁承認,這是外界批評民進黨沒有大陸政策的主因。新國會辦公室主任吳乃仁相當坦誠地指出,民進黨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來蒐集資訊、研判清勢,才能就具體問題提出負責的主張。他認為,現在檯面上的主張都缺乏客觀的論據,多半是主觀、意識型態的判斷,因此「誰也沒辦法說服誰」。

外圍組織更激進

然而時不我予,由辜汪會談所帶動的兩岸變化,已使民進黨喪失內部整合的時間和空間。

國關中心特約研究員陳少廷分析,在台灣的整個反對力量中,民進黨不過是其中的一支;其他反對組織既是民進黨的支持者,同時也是施壓者。而據南方朔觀察,外圍組織往往比民進黨還要激進。

例如台灣教授協會和長老教會都是民進黨長期的支持者,前者的部分成員更扮演了民進黨智庫的角色。長老教會在四月中就已發表「對台灣和中國關係的聲明」,呼籲立即中止辜汪會談和廢除國統綱領、國統會等等;而台教會近日舉辦的一系列演講中,更出現如「任何人去談判就是出賣台灣的人」、「跟大陸做生意就是出賣台灣,要幫助中共將來順利接收」等言論。

這些篤信台獨的團體意見,在民進黨與國民黨互動不良時,往往形成催促民進黨採取行動的無形壓力。一位熟悉民進黨人際關係的人士透露,民進黨其實仍是革命性格濃烈的組織,視成員的忠誠度重於一切,當外來壓力強大時,台獨的圖騰一顯形,就很少人能抗拒表態的壓力。陸委會拒絕民進黨派遣學者監督辜汪會談,使民進黨內的主談派遭受嚴重挫折,因此強硬派主導後續的抗爭動作也就可以預期。

辜汪會談之後,民進黨將重頭戲落在拒絕承認會談中所簽一切協議,並誓言結合台教會、長老教會等組織,將廢除國統綱領、國統會升高為社會運動;而國民黨高層人士則表示,絕不退讓;兩黨全面衝突的責張氣氛再度瀰漫全島。

民進黨自認,它的反對與監督,是政府與中共交涉時的籌碼;一位參與大陸事務的決策官員都指出,在兩岸關係中,最怕的就是中共利用民族主義做為煽動的藉口,偏偏民進黨要去挑動這項忌諱。他相當憂心中國大陸會有情緒化的反應,「南斯拉夫的種族內戰就是活生生的教訓」。

在兩岸互動愈趨頻繁的未來,民進黨要扮演真正的籌碼,還是兩岸關係中的不安因子?是一道慎重的選擇題。

擋不住的誘惑

周添城

中興大學經研所教授

台灣人民對兩岸闢係的想法,都快得人格分裂了。例如說.濁水溪以南的人也許比較「獨」,可是他們還是要去大陸投資。

現在有兩種假想;一是兩岸經貿往來愈多,將來無論是統、是獨,都有利無害;另一方則認為與大陸的經貿來往,長期對台灣有害,就主張限制交流。其實二者都有我們不能掌握的因素,也就是擺脫不了政治問題的終極解決.並不在我們手中這一狀況。所以兩種假想都有很高的主觀期待。

民進黨許多人認為與大陸經貿交流,會使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其實「依賴」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整合」。五0、六0年代最怕依賴已開發國家的是拉丁美洲國家,今天他們依賴最嚴重,反倒是不怕依賴的國家,像四小龍,就跳突出依賴。

經濟和政治不同。政治利益可能是排他的,但經濟交流總是雙贏的,也許好處分配不均,但還是雙方得利。經濟整合只有幾種情況:大陸大好,我們小好;或大陸小好,我們大好;或大陸大好,我們也大好;這個好當然是經濟上的。如果加入政治因素,即使是最極端的雙方對立狀況,究竟是兩邊經濟都好,還是兩邊經濟都壞,對對立比較有利?

排斥大陸的替代方案,就是另找地方整合,但是找其他替代市場的難度都要高於大睦。一九八五、八六年,台商先選擇的地區正是東南亞,但因不成功才轉去大陸的。我們恐怕沒有太多的選擇。兩岸經貿要不要交流,經濟誘因才是關鍵。

(任孝琦探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