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過境,陳先生卻熱汗直流,他剛從泰國度假回來,已經連續一個月不斷地發燒、頭痛、忽冷忽熱,換過幾家醫院,做過脊椎穿刺、電腦斷層掃描,還是毫無起色。
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他到市區一家半歇業的診所求治。當老醫生口中迸出「瘧疾」兩字時,他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瘧疾,不是老祖母的時代才有的傳染病嗎?
事實上,像陳先生這種例子已經愈來愈多。不單是瘧疾,一個世紀以前橫掃全世界的肺結核、霍亂,都已捲土重來,入侵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甚至已開發國家。在非洲,每年有兩百萬人死於瘧疾,百分之五的兒童挨不到上小學;在秘魯,二十七萬人飽受霍亂大流行的肆虐;而在美國,至少有一千萬人感染肺結核。
人口快速流動、都市化,為這些傳染病鋪設了有效的流通網。當觀光客穿梭在飲水、衛生條件差的落後地區,當移民一波波湧入大都市時,各種病菌、病媒早已占據一隅,搭上全球化的便車。
就像國際衛生組織(WHO)的一位官員形容的:「這是一個失控的全球化時代。」
病原體愈來愈難對付
然而在五十年前,國際衛生組織卻信誓旦旦:要在一九五五年,讓瘧疾從地球上消失。他們在第三世界大量噴灑DDT,剷除瘧蚊,在各醫療站廣發奎寧,對抗寄生在人體內的瘧原蟲,只是不久之後,瘧蚊、瘧原蟲就對DDT、奎寧產生了抵抗力,瘧疾反而被鍛鍊得愈來愈難對付。
現在,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二億七千萬人感染瘧疾,九0%集中在瘧疾的大本營--非洲,另外,南美洲、中南半島由於熱帶雨林加速開發,瘧疾的病例也在急速回升,甚至出現無藥可救的超級瘧疾。
巴西和泰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一九五0年,巴西只有五萬個瘧疾病例,一九七0年代,巴西政府用貸款、減稅的方式,鼓勵人民開發亞馬遜流域,大批對瘧疾毫無抵抗力的農民,開始深入瘧蚊出沒的熱帶雨林。今年,巴西已有六十萬人感染瘧疾。
泰國則是另一個故事。泰國、緬甸、高棉邊境是毒性最強的惡性瘧(falciparum)的發源地,長久以來,難民、游擊隊員和寶石礦工,便零星的穿過三角地帶,把瘧疾帶入泰國。在泰國北部的許多部落,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得瘧疾,嬰兒的死亡率也經常高達三0%。
一九八八年,高棉開放紅寶石礦,泰國礦工開始成千成萬地湧入瘧疾疫區。為了阻止瘧疾大流行,泰國政府採用高壓政策,在礦區投下大量的醫療設備和藥物,沒想到鎮壓成功了,瘧疾卻變得愈來愈頑抗,許多在其他地區仍然奏效的抗瘧藥,在泰國已形同廢物。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主管瘧疾研究的米勒博士不禁感歎:「我們現在的情形比一九五0年還糟。」
肺結核也是如此。治療肺結核就像長期抗戰,患者必須連續六個月,服用多種副作用強、又容易反胃的藥,在美國,只有一0%的人能夠堅持到底。但是,如果半途而廢,情況往往比不服藥還糟;倖存的結核菌產生抗藥性,劑量不斷地加重,惡性循環之下,很容易變成藥石罔效的抗藥性肺結核。
問題不在技術,在環境
在美國,這種抗藥性肺結核的比例在過去十年,就增加了一倍。去年,抗藥性肺結核侵襲紐約、佛羅里達的兩所監獄和數家醫院,還奪去了一名警衛、數十名囚犯和病患的生命。
肺結核再度肆虐,愛滋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愛滋病患者對結核菌幾乎不設防,一般人感染肺結核需要每天八小時、長達半年的空氣接觸,感染後也只有十分之一的機會發病,變成具有傳染力的開放性肺結核;但對愛滋病患者而言,發病只是遲早的問題。舊金山的一家愛滋病療養院,就有在短短五個月內,半數病人罹患開放性肺結核的記錄。
人群聚集、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氣,也是肺結核的傳播溫床。隨著都市遊民,吸毒者,罪犯逐漸增多,各種收容所,戒護所,監獄早已人滿為患,等於為肺結核大開方便之門。
「肺結核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病態的表徵,從愛滋病、貧窮到無家可歸,孕育這些問題的環境已經愈來愈惡化,」一位流行病學家提出諍言。
事實上,很多人認為傳染病的起落是慣性使然,就像一條U型曲線。流行高峰期,有關單位全力打壓,落入谷底時又漠不關心,以致另一波流行再起。
以肺結核為例,一九六九年,美國的防疼預算是兩千萬美元,一九八二年,預算刪為七百萬,到了一九九二年,肺結核開始反撲,預算又增為兩千八百萬。
「很少有人可以從歷史中得到教訓,」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的一位官員語重心長。
也有人把傳染病防治,比喻成人與病菌的武器競賽。就像瘧疾,人類最早的武器是奎寧,奎寧用了兩百年逐漸失效之後,換成氯奎因,現在,氯奎因撐不到三十年,又得再開發新型的武器。
最近,國際衛生組織就從西元四世紀的中國古醫書中,找到一種草藥,提煉出比奎寧、氯奎因更有效的成分,另外一些科學家則嘗試分析瘧原蟲的構造,製做出一勞永逸的疫苗。
有趣的是,傳染病防治最近也有一股復古的潮流。美國許多大型醫院打算仿照十九世紀的肺結核療養院,設立隔離病房;防瘧專家也開始提倡中國古老的驅蚊措施--蚊帳和蚊香。
傳染病無常,藥物卻有時而窮,在快速流通的現代化社會,最古老的防治方法,往往也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