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外頭下著小雨,」電視上新聞主播按按耳機,有意輕鬆地帶點現場感。問題是,外頭下的是台北小雨,和宜蘭、彰化、高屏地區的觀眾實在不怎麼相干。
台視記者吳恩文駐高雄近一年,他發現北、高兩地處理新聞的觀點,的確相去甚遠。比如,去年高雄市民抗議市議會通過讓KTV進駐住宅區,是當地大事一樁,但台北總公司方面興趣卻不大。
台北方面常希望吳恩文多做些有關南部風土人情、較軟性、調劑性的報導,但他認為,南部觀眾未必認為這些有趣,他們也希望看到當地的政治、工商消息。
不滿「台北本位主義」
這就是南部人不滿的「台北本位主義」。即連電視收視率調查公司的常態調查,也只限於大台北地區,彷彿認定其他地區民眾愛看的節目與台北人相同。
港都改制為院轄市已有十三年,高雄人最愛和台北比,也最不愛和台北比。上個月,台北市議會重新對市長黃大洲行使同意權,高雄市議會也爭執是否該跟進。贊成者說:「台北能,高雄為何不能?」反對者說:「為什麼要跟著台北?應該擺脫它的陰影。」結果不了了之。
高雄市長吳敦義比喻,台北像個衣冠楚楚的中年紳士,溫文儒雅,神情隱約而含蓄。高雄則是粗猜豪邁的小伙子,敢愛敢恨,不太講究包裝。
做房地產生意的蔡金寶比較,高雄人若擁有一部賓士,很可能是自己穿拖鞋、嚼著檳榔來開;台北人則八成請了司機。在高雄,除非正式場合,否則穿西裝的人恐怕「腦袋有問題」。
高雄人認為台北人重謀略、談判、較「現實」,不像他們憑直覺反應,凡事重道義。
前中視南部特派員武興員舉例,在台北談生意,得先備好打字印刷精美的企畫書,向業主做簡報,而對方通常也會表示再研究一下。而換到高雄,可能「一句話」就搞定了。若向高雄人借錢,他考慮的可能是夠不夠借,而不是對方是否會還錢。
南北有別
「北、高兩地的省籍分布、商工比例、教育程度、官民比例,甚至資訊來源都不一樣,呈現出來的面貌自然不同,」高雄市選出的立委陳光復分析。比如說,台北多商業活動,多公務員,是相對的利益持有者,心態因而較保守;高雄多勞動無產階級,自然傾向改變現況;台北多學生、知識分子,公車上常有人看中外書籍,高雄則少見了。
強調本土意識的高雄人對台北顯然很有意見。在民眾日報孫太山的心目中,台北就像香港,「功利主義,紙醉金迷,對本土認識不足,也不關心,很容易受外界影響。」孫太山記得,我國退出聯合國和中美斷交時,很多台北人以為末日降臨,紛紛賣房子移民,中南部就較少這種現象。
某位導演從國外回台北後感慨道:「台北什麼都有,什麼也沒有。全世界各大都會的東西一點點拚湊起來,但有最少的台灣。」孫太山舉電視金鐘獎晚會為例,「那完全是做給台北人看的。」
北人南下或南人北上,常會有新鮮體驗。一位年輕的台北律師選擇到高雄發展事業,短短一年半中,已擁有略具規模的事務所,與商界、政界建立良好的業務關係。他在台北的同學們則大多仍在受雇階段,「他們蠻羨慕我的。」兩地處理的案子也大異其趣,台北多是詐欺、偽造文書案,高雄則以走私、毒品為主。
這位律師慶幸自己事業南移發展順遂之餘,不免有絲寂寞。高雄的菁英圈較小,與我同質的人不多。」他學財稅的太太通常也只和事務所同事的太太來往,他甚至慨嘆高雄連美女都較少。是否能打破小圈圈,與一般人打成一片呢?他說:「那不是太悲哀了嗎?」
師大畢業的李宜媛,回到家鄉高雄教中學。台北四年,她覺得那兒的人,物質和精神層次上好像比較「high class」,讓人有點自卑感,回到高雄,「我們都好有自信喔!」在這兒,生活態度輕鬆親和,不以專業形象取勝,「只要抓得住人心,你就成功。」
李宜媛家住壽山旁,每天五點半起爬山,假日甚至一天爬兩次,大小路摸得透熟,就像自家後院,碰到新手還自願帶路,日行一善很快樂。「爬山下來,不必擦保養品,氣色都很好呢!」
高雄人,台北人,南北遙遙對望,是愈看愈不像,還是愈看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