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突然熄火,少了外人投資是關鍵因素。
專家比較,台灣體質不算差,偏偏吸引外資能力卻敬陪末座。然而,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落後的印尼,吸引外資能力卻不成比例地遠勝台灣。
從境外投資(FDI)淨流入額來看,印尼2013年吸引230億美元外資,是台灣近4倍,更是近年來東協十國中最會吸引外資的國家。
在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之際,以印尼為首的東南亞主要經濟體,FDI總流入規模更已連續2年超越中國。
究竟印尼如何做到對外資的強大吸引力?《遠見》專訪印尼前任、同時也是史上最年輕的貿易部長魯提夫(Muhammad Lutfi),了解這個崛起中的東南亞巨人,如何抓住外資的心。
辦事有效率 被稱做「搞定先生」
過去一年內三度訪台的魯提夫,今年46歲,並非文官出身。早年曾經創業、辦過報紙,直到35歲才在印尼前總統蘇西洛的延攬下入閣,成為印尼投資協調委員會主委,負責統籌對外招商,是歷來最年輕主委。
豐富的經商歷練,也讓他成為最有辦事效率的主委。他在任內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組織改造,引進「一站式」投資,簡化程序,將投資申請的官方作業流程從6個月以上,大幅縮短到6週內,因此博得「搞定先生」(Mr. Fix-It)之名。
2010年,他又受召出任印尼駐日大使。這次他再度發揮令人嘆服的招商能力,讓日本對印尼FDI在短短3年內翻了近7倍,使日本在2013年超越新加坡,成為印尼最大外人投資來源國,同時印尼也成為日本最大投資目的地。
招商能力有如魔法的魯提夫剖析台灣經濟情勢,指出台灣人口老化,市場萎縮,要想吸引外資的確很困難。
有市場才能吸引投資者
「市場是吸引投資最大的誘因,」魯提夫不諱言地說,他在2005年出任主委前,也曾以為可以靠稅收、水電、土地等優惠措施來吸引投資者。
但後來他發現,「說到頭來,投資者最在意的還是市場。」最重視的是,第一,可以賣出多少產品,第二如何生產成本更低廉、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魯提夫曾住在日本多年,對日本經濟有深入觀察的他觀察,日本比台灣更早面臨市場萎縮、外資撤走的挑戰,日本的因應之道是官民共進、擴大對外投資,力求在全球擴大市占率。如今日本約有兩成GDP,都是來自對外投資的收益。他建議台灣也可以參考日本模式。
「但,台灣太集中在一個籃子,這才是讓人擔心的事情,」魯提夫警告。
魯提夫說,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台灣對印尼投資曾一度與日本不相上下。但經過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新洗牌後,今日已南轅北轍。相較於日、韓資金紛紛重返印尼,台灣卻不見了。如今日本是印尼最大外資來源國,台灣僅排名第10。
台灣資金去哪了?答案是中國。單是廣東一省,就有1.6萬家台資企業。
但魯提夫建議,需要分散投資方。因為大陸市場規模巨大,台商即便有再多投資,影響力也有限。若是到其他國家,譬如印尼,同樣的投資金額,卻可以發揮好幾倍的影響力。
譬如,「豐田汽車一個電話,就可以讓印尼貿易部長辦公室停下一切工作。」魯提夫說,他在部長任內,有天一早8點鐘,就接到豐田駐印尼主管的電話,希望雅加達港口容納量從原來的7萬輛汽車,提升一倍,以因應豐田的需求。
掛下電話後,魯提夫立刻暫停所有工作,親自到港口協調,一週內就達成要求。為了牢牢抓住外商,印尼是用這樣的態度在提供服務。
重建影響力 台灣速度要更快
台灣的困難除了在市場萎縮、政府效能外,台灣與其他國家無法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之路步履遲緩,也是問題。如服貿在台灣引發眾多爭議,其中一項就是反對派主張,服貿簽訂後,會有大批中國美容美髮業者湧入,「害台灣洗頭小妹沒工作」。魯提夫說,這類爭議在印尼也曾出現。
AEC與RCEP談判期間,曾有個印尼骨科醫生憂心忡忡地來找魯提夫,要他千萬不可簽訂自貿協定,否則一旦開放,未來恐怕會有大批外國醫生衝進印尼,讓本國醫生失業。
結果他反過來告訴這位醫生,現在是經貿自由化時代,人才流動是好事,況且印尼醫病比(醫師人數與整體人口比例)高達1比1000,遠低於1比500的先進國家標準,若真有外國醫生湧入,也代表是印尼醫院人才不足,市場開放,正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
「台、印之間的關係已沉寂太久了,」魯提夫說,現在正是台灣重建影響力的時候,但要想趕上時機,「速度必須比現在更快!」
魯提夫(Muhammad Lutfi)小檔案
出生:1969年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經濟系
經歷:印尼Medco Resources公司副總裁、印尼貿易部長、印尼投資協調委員會(IICB)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