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官場一生,是非不沾-王昭明走過財經路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3-03-15

瀏覽數 21,600+

官場一生,是非不沾-王昭明走過財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3 / 4月號雜誌 第082期遠見雜誌

「像在台上唱戲,唱完了,先慢慢退到門口,站一會兒再出去。」

幾年前,王昭明曾經這樣表達心中想退、又不致驟然中斷的和緩退休步伐。

沒想到話說出後的幾年,他非但沒有如願地逐漸淡出官場,反而在臨了又唱出了高調。在行政院長郝柏村任內的最後期間,擔任秘書長的王昭明,被認為是影響郝柏村最後決定急流勇退的主要人物之一。一時之間,王昭明倒又參與改寫台灣政治發展。

而此番內閣改組中,王昭明又被留下擔任政務委員。一般對層峰留下他的原因,有兩個猜測:一是象徵當局對非主流派兼容並蓄;另一是他熟稔政界人脈運作,想借重他的能力。雖然留任政務委員與自己志趣相違,七十三歲的王昭明終又因不善推卻而留下,成為閣揆連戰打出的財經陣容中,年紀最長的一位。從官場的角度看,再一次,王昭明從詭譎的政治漩渦中自拔而起,未被濺濕。

但這一回,王昭明似乎是真的要從「世代交替」的浪潮中退下了。新內閣剛上台,王昭明就把辦公室從行政院搬往資訊工業策進會(他任該會董事長),打算過真正清閒的日子。

撇開最後這段政治歷程的高潮,歷經蔣氏父子及李登輝三任總統當權時代、歷任財經首長更迭,王昭明更是從頭看到末尾,這使他站在一個獨特的定點--新、舊交替之間,觀察和締造台灣的財經發展史。當這次隨郝內閣下台而提出辭意時,遠在美國的老長官嚴演存,特地以顫抖的手提筆寫信給王昭明:「從民國四十年到八十年,一直在經濟建設行列中沒離開的,只有你一個人,你最適合去寫這一段歷史。」

身未退、書未成,但他對自己的官場人生,已仔細品味了多回。

從戰亂時期上海貨物稅局的小職員,到位高責重的行政院秘書長、政務委員,他一路走來,腳步愈踏愈深。

宦途:用他、搶他、留他 

王昭明的五個從政時期,深深扣著台灣財經發展脈絡,經安會(後來的經建會)、經濟部、財政部,兩度來回,就在一面意外、一面不得意中迂迴前進。

在四0年代,財經建設初創期,在當權者蔣中正、陳誠的支持下,第一代的財經官員如嚴家淦、尹仲容等,上天下海尋找參與發展經濟的人才。「所到之處都發掘可用之才,加以培植,」也是循財經脈絡被培養出來的前財政部長陸潤康回憶:「只要能做事的,都讓他出來。」民國四十二年,三十三歲的王昭明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被當時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召集人尹仲容從立法院發掘,轉任經安會秘書。從民國四十二年到五十二年尹仲容逝世止,他是這段經濟發展期的記錄者。

民國五0年代,王昭明隨李國鼎先後出任經濟部、財政部主任秘書,七年多的主秘生涯,鍛鍊他對經濟、財政業務的火候。

接下來的六0年代,開啟王昭明的主管生涯。先是外放到台北市擔任財政局長,接著又回到財政部,歷任關務署長、常務次長。

七0年代開始,他與趙耀東的合作,已經是「搭檔」,而非昔日長官跟隨者的角色。甚至趙耀東(經建會主委)與徐立德(經濟部長)、錢復(經建會主委)與陳履安(經濟部長)就任新職時,都曾經為了「王昭明爭奪戰」,暗中較勁。

經建會副主委卸任寣A王昭明已有意退出政壇,卻因當政者意外地一再強留,又擔任了台電董事長及李煥、郝柏村閣揆的兩任秘書長等職。

進退:堅持多、動作少 

檯面上,他似乎仕途順暢,官愈做愈大;檯面下,不斷有人為他每一次升遷首長希望落空而扼腕。王昭明一方面突出於財經官僚體系,卻又不能頭角崢嶸,而永遠站在第二線。猜度他的每一次異動,總令財經界覺得饒富玄機。行至今日,觀察者回頭檢視王昭明的每一次出處,受幾種不同力量左右,認為多少透露官場用人章法紊亂的跡象,而凸顯出他處在新舊交替中的尷尬。

對王昭明而言,年齡是最無情的考驗。年輕時,老臣當政,他是一旁學習的後輩。邁入六十歲後,他有機會從副手升為獨當一面的正首長,即因當政者有意朝年輕化改革而頓失良機。等到近七十歲,他都又因浸淫官場「多年」、熟悉人脈而屢被徵召為年輕一代跨刀。

王昭明的財經歷練被認為是專業能力的一項表徵,但學歷是他從政生涯的一大致命傷,「升官的客觀條件不足,」一位財政部的老同事這樣認為。在當政者以學歷為升遷考量的時刻,因戰亂緣故,東吳法律系學位並未順利完成,就考進立法院擔任速記員的王昭明,錯失許多升遷良機。觀察者比較屬同一時期的徐立德,歷練末若王昭明深厚,都可因具備出國進修的資歷為其宦途更上一層樓,添下正數。 

王昭明的個性不慍不火,讓他廣結善緣,對推動職務頗有助益。但不忮不求的堅持,也讓權力分配者在搜索人選時,聽不到他的聲音。甚至到後來,在有機會登上首長席做更大發揮時,他更不願隨意接受。「不忮、不求之外,考慮可能做不好時,他更主動拒絕。」前行政院副秘書長,現任監察委員胡開誠證實,王建瑄辭去財長後,郝柏村有意教王昭明接手,王昭明即堅決不肯,王昭明自己的解釋是要讓年輕人做;另外,「誰去做都不能放棄改革(土地課稅問題),但眼看是很因難的事,不願意去蹚這趟渾水,」王昭明說。

四十六年公務生涯,王昭明一路走來,雖然步履愈見沈重,為官心態卻一直保持豁達。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自豪於從未託人寫過一封介紹信求取職位。甚至在旁人為他惋惜一生未能作過財經首長時,他還以「像我這樣平凡無背景的人,能當到這樣的職位,也算證明了這個社會雖然有些不好,但還是公平的」自況並安慰別人。

自我檢索多年的從政歷程,究竟留下了什麼?他謙虛地說:「我不敢說,只能說,我永遠是最忙的那一批人之一,」他衡量得失的標準是:「做錯了多少次?」王昭明解釋:「也許和下棋有關,贏棋關鍵就是在所犯錯誤多與少。」

為政:不露鋒芒,屈人無形 

一位資深記者觀察王昭明的為政之道,就在「不露鋒芒,屈人於無形」。

民國六十一年王昭明第一次任財經主管--台北市財政局長時,擔任財政局專門委員的連龍輝,就深刻體驗王昭明的行事風格。現任中信局理事主席的連龍輝回憶,當時台北市有多件積壓了十餘年的棘手案子,包括台北市第一個市地重畫案抵費地的問題、重慶北路開闢道路徵地案,都在王昭明手裡平和解決。「他在市政府、地主利益之間努力力求取平衡點,」連龍輝說:「但絕不和稀泥。」

二十年後,同樣碰到土地問題,部屬王建瑄仍然折服於王昭明的不和稀泥,在各部會協調的精練工夫。

但是與王建瑄的剛硬不同的,王昭明相信溫和、漸進的改革比猛烈作為有效。

因此,在經建會任副主委時、行政院秘書長時,他都是為首長踩煞車的人。王昭明在身後拉煞車的結果,「替趙耀東減少了許多麻煩,」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一位曾與王昭明共事的退休官員指出。原本郝柏村剛烈的形象,也在王昭明推拿下,柔和不少。妥善拿捏幕僚角色,讓首長無後顧之憂,使他贏得「最佳幕僚長」稱譽。

不堅持本位是王昭明的另一特色。任財政部關務署長時,他首先喊出「關稅稅收乃在配合經濟發展,而非以財政稅收為目的」,而逐步將關稅降低。

這項特質,使在後來他經建會副主委的角色上,扮演得相當成功。「經建會需要用超然立場協調各部會歧見,這是他的專長,」前行政院第五組組長李端玉觀察。加上當時接觸層次更高,王昭明這段期表現得最有架勢。演變到後來,當郭婉容不善溝通的個性使經建會與各部會溝通不易時,王昭明以秘書長的角色又挑起「財經協調會報」召集人的擔子。除了固定開會時間,更常見各部會首長穿梭王昭明的辦公室,立委彭百顯則觀察,最近國民黨內對證交稅、所得稅的爭執,都可見到王昭明的意見。

包袱:守分、重倫理 

一位財經中生代官員觀察王昭明的缺點為:不是大氣磅薄、高瞻遠矚的人。有人解釋,他太過於保護自己,難免未見大開大闔的格局。他身邊的人則為他辯護:「沒有給他機會,怎麼知道?」

不論如何,觀察王昭明的人認為,守分、重倫理是王昭明最大的優點,卻也成為他最大的包袱。 

王昭明的從政態度秉承尹仲容、李國鼎等前輩財經技術官僚的中立特色,不涉入派系。「如果有派系,就只有KT(李國鼎)派,」一位接近王昭明的前行政院官員指出,所謂KT派也只是財經派系,而沒有政治性。但也曾因此,「他對KT忠誠色彩太明顯,以致於另一財經派系當道時,升遷就輪不到他。」這位前任官員認為,雖然愈到後來,沒有派系色彩的王昭明愈能為各方所用,一位熟悉他的長官即為他不平:「做官沒有分,做事

都找他。」

從趙耀東退休,王昭明就感嘆公務員環境愈趨惡劣--事情不能作,升遷不正常;因此,對政治感到厭倦,而想跟著辭官,但「以當時氣氛,這是大事,」一位他身邊的人說:「沒有像現在這樣,大家說不做就不做了,」這位人士指出,「比他年紀老的人勸他,不能太決裂;相忍為國、顧全大局的大帽子一扣,他就脫身不得。」

也因此,他在經建會副主委之後,又相繼接受李煥、郝柏村及最近連戰的邀約。

李煥下台前後,王昭明以祕書長角色而能保持清明,他身旁的人透露,是因為與李煥「氣味」不投,彼此未交心,王昭明並未在緊要時刻把自已的感覺告訴李煥,但在李、郝政治風波中,初期未介入府院紛爭的王昭明,即在後來反過來勸郝下台,而被視為涉入政爭。

他的想法是,得不到長官信任,唯一要走的就是部屬。在政爭推到省籍情結時,郝柏村如果在位一天,造成省籍衝突,受害的只是一般人民。他因而向郝柏村提出學術界等各方較客觀看法,而被稱為郝柏村陣營中的主退派。

「他只是覺得郝柏村不錯,因此必須把自己的想法說給郝柏村聽,不希望他犯錯。」王昭明身邊極為親近的人透露。「他也許會為五斗米折腰,但不會犧牲自己的主張,」與王昭明在資策會相識的資策會執行長果芸指出。

也因此,王昭明被外界視為非主流派的大將。「事實上,他什麼派也不是,」王昭明的四十年老友、中油公司副總經理郭雍觀察。彭百顯則認為,在國民黨政爭中,KT派起了緩和的作用。但他也表示,「並不是像新國民黨連線那樣有政治意圖。」

然而連同KT派等第一代財經官員的影響力正在式微。「太陽再大也要下山,」一位第二代企業家就大聲指出,一位前財政部國會聯絡人分析,林振國上台擔任新財長,真正象徵中生代全面接班。

對照老一輩財經官員,一些從歷史走來的人,聲稱對中生代本位主義、求自我表現、為做官不惜造勢鑽營的舉止感到難以忍受。「以後不去爭取官位的人就沒希望,」武冠雄就感嘆。

另一些人則期待老臣退後,中生代財經官員帶來新見識、新遊戲規則。「宮廷派、KT派被打破,另一個財經局面已經出現,」彭百顯就認為:「配合起來比郝柏村時代更穩健。」

「國際觀是年輕人的遊戲,」中生代的企業家柯文昌則指出,行政體系缺乏整體目標、策略,決策過程品質粗糙,是目前最大問題,新一代上場是必然趨勢。

王昭明倒是樂意交出棒子,「以後我可能在言論上影響,讓年輕人去實際負責了。」

回首: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憶過往,王昭明最懷念四0年代他從政生涯的幕僚期。「那個時候比較能做事,今天的成就很多是那時候打下的根基,」王昭明不諱言自己像一般老人喜說從前千般好:「近十年沒什麼重大、創造性的突破,」對照時局,他有濃重的感慨:那時候,有權用人的人不去干擾技術官僚;那時候的環境,沒有人談政治,「搞政治的都跑光了,只有傻瓜留在這裡幹活。」王昭明強調他不是不愛民主,只是討厭權術。

王昭明喜愛的一闕詞,是蘇東坡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的財經人生盡在詞中意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