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台灣精品標誌」的紅色圓弧圖形,在媒體上密集曝光,配合節奏明快的歌曲「我真的很不錯」,宣告第一屆國家產品形象週的登場。
這是全世界第一個以政府力量建立產品形象的活動,聚光燈的焦點,則集中在「中華民國產品形象獎」的五個大贏家;三陽機車、普騰電視、光男網球拍、巨大自行車、宏碁個人電腦。經過半年的評選,它們從一千六百多件產品中脫穎而出,成為MIT的代表作。
不研發,就難以生存
得獎的五家都是國內「數得出來」的有名企業,而在知名度之外,「不管企業大小或新舊,沒有源源不絕的研發創新,就不可能生存下去,」身為主辦單位之一的中國生產力中心副總經理萬以寧,為這五家企業的成功,歸納出一個通則。
從傳統工業的自行車,到高科技的電腦,他們的努力;正是台灣工業從勞力密集轉型為技術研發的縮影。
民國五十一年,原來生產腳踏車前燈的三陽電機廠,和日本的本田技術合作,以三0%的自製率,成為國內第一家機車製造商;去年,三陽工業年產三十九萬輛機車,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三成以上。這次得獎的風梭一一0機車,是四年來第三種完全自行研發的車型。
看好台灣可望在三、五年內取代日本成為機車王國的前景,機車業在研發上卯足了勁,「有人改個車尾巴,大家都要改,」三陽研發部副理陳文彬指出。以機車為研發重心的三陽,每年開發機車的經費占機車部門營業額的五%以上,開發風梭一一0則花了三億八千萬新台幣。
以「捷安特」品牌成為台灣自行車龍頭的巨大機械,去年十月正式成立研發中心,但十年前已開始每年提撥營業額二%給開發處當開發基金。在巨大董事長劉金標眼中,自行車是不會被淘汰的萬年工業,問題在如何活性化發展。「現在的產品是開發處的事,做研發是替未來找出路。」
和工研院合作開發的碳纖維自行車,是巨大視為產業升級的革命性產品。投入八年時間和數億元研發經費,碳纖維自行車替巨大得了獎,也拿下全球七0%~七五%市場。
靠生產網球拍起家,也靠碳纖維網球拍得獎的光男企業,曾在七十四年時出現財務危機,重新調整步伐後的光男,每年投入六%營收從事研發。如今肯尼士球拍在國內銷售量仍屬第一,光男國外處副總經理姚鶴鳴認為,「成功的條件之一,就是靠研究發展。」
三個月的產品周期
同樣摔過較又站起來的例子是宏碁電腦。從六十九年成立時自稱「微處理機的園丁」,到被喻為「資訊業的台塑」,在宏碁身上可以看到台灣資訊業的成長歷程。
前年的財務危機,曾讓宏碁一舉裁員四百人。但近五年來的個人電腦專利權,宏碁仍以一百二十八件專利,領先排名第二的大同公司三十二件。在專利權多寡代表研發能力高下的電腦界,宏碁還是保有「大哥」的地位。
面對電腦「設計半年、推廣三個月、賣三個月」的產品周期,資訊業的研發腳步走得特別急,IBM每年研發費用占管業額十分之一。
「這種競爭是面對面的!」宏碁消費性電腦事業中心協理紀憲昌指出:「很少考慮投資報酬率的問題。」得獎的多功能個人電腦,雖然是宏碁以現有技術開發而成,成本仍比一般個人電腦高出一倍以上。
而從裝配生產的建隆電器,走向今天自創品牌的普騰電子,研發部門的一百二十人,足足占了全公司人數的一六%。在工業局全力推動高畫質電視(HDTV)的政策下,普騰構思四年,以得獎的數位電視,向HDTV邁進一大步。
看得到的,是他們在現有的地位上,投入研發的人力、物力;看不到的,是他們在其中嘗到的酸甜苦辣。
從無到有,是段漫長的路。三陽在開發風梭一一0之初,由於很多技術無法交給衛星工廠做,只好一切自己來,「連過年都有人來加班,」研發部副理陳文彬回憶當時的辛苦。
「巨大」最深刻的經驗
巨大熟悉自行車製造,對碳纖維的認識都幾乎是零。在和工研院「互通有無」的過程中,只好不斷用腦力激盪的方式克服難題。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劉金標會叫員工離開現在的崗位,去思考解決的方法,「想不通就不要回來」。
碳纖維自行車被巨大寄予厚望,也給巨大最深刻的經驗。七十六年開發出的第一期車,一千多輛全部外銷美國,後來市場反應膠黏的接頭有脫落現象,這個「全世界碳纖維自行車多少都有的問題」,看在巨大眼裡卻十分嚴重。「這是巨大的代表作,」劉金標擔心情況惡化後,「碳纖維自行車就不要想推行了,大家買都不敢買。」
於是巨大緊急將已外銷的碳纖維車全數回收,在廠內以開山機壓碎,然後挖個大洞埋起來。在埋下去之前,劉金標召集所有員工到現場,看看被壓碎的車身:「品質做不好,就是這個下場!」那次巨大損失超過一千萬新台幣。
光男雖然在六十六年時就開發出碳纖維球拍,但得獎的碳纖維球拍在前年量產前,仍經過了三個月試驗、四次修正,每次都有設計者、行銷人員及球拍使用者參與討論。
開發多媒體對宏碁的挑戰,在於多功能電腦內有電話、傳真機、答錄機功能,這都是宏碁沒有做過的。宏碁的做法是讓使用者親自操作、測試,再把結果反應給宏碁。協理紀憲昌用手比畫著:「收到的報告文件有一大疊。」透過技術上的溝通,宏碁才把可能發生的情況都測試過。
數位電視是普騰研究已久的產品,而把理論運用到實際上時,「還是遇到一百多個問題,」電子研展部協理莊鎮國指出。這種反覆驗證,讓工程師對數位電規有更多經驗。開發數位電硯的成就--解析度晝質比過去改善三0%、子母畫面,將來也可以用在傳統電視,發揮後續利益。
投身其中的研發人員,面臨的壓力是最直接的。普騰研發人員每天都要寫報告,每星期兩天利用朝會進行經驗交流。「研發部沒有碩士、博士,全部是大專和高工畢業,」協理莊鎮國強調:「成就要靠韌性磨出來。」
光男的開發處就在廠房樓上,設計圖旁的牆上掛滿了球拍樣品。開發處協理周專成自己「要上班之前,在路上就開始構思。」一個月有一次工作檢討,另外以產品為單位,列出工作進度,每個月開研發會議追蹤進度。
努力耕耘,期待的就是收穫的那一刻。
做研發要有夢想
「做研發要有夢想,」三陽陳文彬形容:「得獎代表夢實現了。」或許是美夢成真的鼓舞,在過年後的跳槽風中,三陽研發部還沒有人遞出辭呈。
留著小平頭的光男協理周專成,知道得獎後,高興得呼朋引伴暢快喝酒;宏碁協理紀憲昌含蓄地說:「這是一種肯定。」他看著展示桌上的多功能電腦,眼裡盡是喜悅。
算算成本,業者做的可能還是虧本生意:三陽以三億八千萬元開發風梭一一0,即使按政府三%貨物稅減免,估計要賣三十萬輛才能回本;普騰為數位電規投入上億元,現在仍是「賠錢貨」;而為了技術升級,「不計較研發成本」是業者必須忍受的陣痛。
拿掉得獎的桂冠花圈,業者要面臨的是現實的市場問題。台灣內銷規模太小,使得業者不得不轉而外銷。巨大年產一百五十萬輛自行車,九0%外銷;三陽也積極拓銷西歐、南美市場,計畫每年外銷一萬兩千輛到一萬五千輛。
另一個選擇是到海外設廠。三陽所屬的慶豐集團前往越南設廠生產;光男在泰國、長沙都有生產線;普騰正積極放眼大陸市場;巨大花了近三千萬美金,在大陸崑山建廠,要把全球行銷版圖完整化。光男和巨大都希望由國外廠負責生產線,台灣總部則專做研發,「我們還是希望根留台灣,」巨大劉金標指著辦公室牆上的大陸地圖說。
技術生根之外,技術突破往往是產業升級中最大的問題。光男、普騰和巨大都和工研院合作過,光男周專成對研究機構的期許是「可以彌補先進國家和國內業者之間的技術斷層」。
工研院院長林垂宙認為,業者和工研院的合作,就像病人看醫師一樣,工研院開了處方,也要業者按時吃藥配合。他強調,業者現在面臨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國內同業,而是國際性的競爭,「要因應這些競爭,研發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企業本身一定要有決心,要自己投資。」
在傳統工業升級和發展高科技產業齊頭並進下,產業科技化的腳步一樣急切。正如宏碁協理紀憲昌強調的「資訊業累積了比較多的零件基礎,發展立足點不同,但研發在每個產業的重要性是相同的。」
他們做的產品不同,相同的是投身研發創新的決心,要合力把台灣的研發能力,帶向更高的境界。
如何研發才有效?
以開發共通性。關鍵性技術為定位的科技專案計畫,是政府提供業者技術補助的來源。
經濟部科技顧問室主任陳昭義指出,從產品開發的角度來看,研究發展是「對已有的需求開發出新的應用,對已發生的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
工業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從一九五一年的二一%,一路上升到一九九二年底的四一.五%。如今在貿易保護主義和開發中國家競爭的夾殺之下,工業生存得靠技術升級。「不做研發會死掉,」陳昭義替國內業者著急。
目前國內研發經費的支出,政府和企業的比例約為六0:四0,陳昭義認為這是因為現在業者不夠強,政府才要插一腳。「研發要有效。就要讓業者自己投入,自己去做。」未來造個比例希望能調整為四0:六0。
八十二年度總計一百一十九億五千多萬元的科技專案經費。主要也是以各產業結構中研發經費的比例,做為分配考量。
針對國內業者在人力、經費、規模上都有限,陳昭義建議業者做研發時。「不要想什麼都做,要採重點營運。」方向上可以朝高科技發展,像航太、通訊、製藥工業,或是針對台灣產業的規模和需求。發展利基產品。陳昭義舉B型肝炎疫苗為例,「就做得很好」,以後還可能銷到大陸。
對於業者反應政府的技術發展和業者需求不符,陳昭義認為兩者之間多少有點距離,所以要加強兩邊的溝通。「政府替業者輔導技術。業者就替政府檢測研究成果,」陳昭義強調。「這樣才能有效整合研發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