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IBM的心臟-華生研究室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93-02-15

瀏覽數 14,150+

IBM的心臟-華生研究室
 

本文出自 1993 / 3月號雜誌 第081期遠見雜誌

雨雪紛飛中,汽車駛人距紐約市車程四十五分鐘的約克高原鎮(York Town Heights)。小鎮唯一的大街上,只有一家加油站,一家旅館;路邊,一根巨大的黃色柱子撐起一棟深褐色玻璃幢幕建築,這就是世界電腦工業巨人IBM的心臟--華生研究室(Watson Lab)。

穿過重重需要密碼卡才能打開的門,走過像迷宮一樣的走廊,好不容易來到一樓中庭。咖啡座旁,放置了一台看來平凡無奇的電腦。這台具備最新多媒體功能的電腦,卻是一九九二年西班牙萬國博覽會中擔負旅客資訊查詢重任的主角。

負責這項計畫的湯姆.考飛諾一邊啟動電腦,一邊開心地說:「多媒體是全世界電腦業者都在卯勁努力的方向,我們搶到這個機會,可以先實地測試一番,太有幫助了。」

彩色畫面上,從會場的地圖,到每一棟展示館的內容,不但有影像、聲音的說明,螢幕一角還顯示出服務或查詢的項目,使用者只需用手指輕觸選項,畫面立即轉變為所需的資訊。「不需用到鍵盤,讓從來沒用過電腦的人也不害怕,是當初設計軟體時的優先考慮。」考飛諾說。

研究者的樂園

成立於一九四五年、出過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華生研究室,以新奇、突破性的研究構想聞名於世,今天也漸漸開始考慮使用者的需求。

以正在發展的另一個多媒體計畫為例,資深程式工程師大衛,瑞克解釋,電腦可以將錄影機、資料庫、表格、文字等結合;例如一組人在某地開會,錄影機錄下報告者的聲音、影像和事先輸入的報告資料,透過網路,直接、立即傳送到另一地的公司總裁電腦中,他可以如同親歷會場,看到報告人、聽到報告、看到最新資料,甚至還可以向報告人提出問題。「這一切在技術上都不是問題,但每個使用者的需要不同,我們正在跟一些可能的客戶合作這項研究,針對他們的需要來設計適當的應用軟體。」

近年營運有如江河日下的IBM,未來起死回生的關鍵之一,就在加速產品、顧客的銜接。

研究發展經費歷來均占IBM年營業額的一0至一一%,一九九二的研發經費是九十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世界上許多知名高科技公司的年營業額。整個IBM研究部門有三千多人,光是華生研究室就有兩千三百人。

「在IBM做研究是一種享受,」兩手各只有三根指頭卻行路如風、雙眼炯炯有神的彼得.宏修斯說。來自加拿大的他,比較過去和現在的經驗:「這兒有最多一流的同行,遇到任何問題,找人吃頓午餐往往就能解決。」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負責電腦學習系統的吉拉德.德梭羅則說:「IBM能容納各種人,有些人只管研究,不想理產品的事。我就是其中之一。」他最近剛剛發表一種會下棋的電腦軟體。比別的這類型軟體更突出的是,他所設計的軟體只要輸入遊戲規則,電腦就會自己下,完全不必使用人給予更多指令。

他開玩笑地說:「他們讓我去嘗試理論的各種可能性,將來能做什麼用,可以不必管。」但事實上,他的下棋電腦正是熱門的電腦類神經系統(neuro-system)的一個實驗性突破。

面臨變局

華生研究室從構思到產品上市的過程,通常是一、兩個人先有奇想,「只要你不是打算整個翻轉宇宙自然定律,」宏修斯透露,公司都會給你時間、經費去進一步研究。等到研究有點頭緒,就組成一個小組,積極進行研究;研究成熟,則更進一步與產品發展部門合作,開發成產品。

受到近年國際市場嚴重受挫的打擊,IBM研發的過程縮短了許多。宏修斯負責的無線行動電腦系統,從組成研究小組到預定今年推出初型產品,只花了一年。「在個人電腦市場,研究就是發展,不能再分什麼研究部、發展部了。」

面對一九九三年將削減十億美元研發經費的事實,一向自由慣了的IBM研發人員也開始感受到壓力。「我還能不能像以前那樣自由地做研究?我不知道。」短髮、牛仔褲、看來還像個研究生的德梭羅,年輕的臉上閃過一絲憂慮。

中午時分,餐廳裡座無虛席。左邊的一桌在爭論一組程式的邏輯,後面一桌在交換最新的研究情報,餐廳裡的氣氛十分熱絡,似乎在為宏修斯的話做見證。

窗外仍是陰沉沉地落著細雨。「如果IBM做不好,絕不是技術問題。」一位工程師這樣說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