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全國12位縣市首長才剛新官上任,就爆發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禽流感疫情。疫情一路擴大升溫,短短兩周內,全台8個縣市相繼淪陷,感染對象更已從水禽(鴨鵝)擴至陸禽(雞隻)。
這波疫情來得又凶又猛,連香港政府都已緊急宣布禁止台灣禽蛋進口,但令人傻眼的是,台灣從業者、地方到中央政府,卻是一連串輕忽、延誤,導致疫情失去控制,至今官員還試圖息事寧人,表示「候鳥進出區發生禽流感非常平常」。
禽流感的發生或許不可避免,但疫情的擴大難道也是「非常平常」?
事實上,學者專家普遍指出,這波禽流感病毒之所以有能力如此迅速擴散,推測應是早已流傳至少數月,經過重組變異,顯然先前只是遭到輕忽或隱匿不報,才讓疫情從小規模流感,演變成大規模食安危機。
本期《遠見雜誌》封面故事所報導的比利時1999年戴奧辛事件,正是小規模食安意外處理失當,最後釀成大規模經濟災難的最好例子。而這場震驚全球、甚至讓比利時變天的戴奧辛風暴,也是從幾家小小的養雞場開始。
1999年3月,比利時數家養雞場爆發動物飼料遭到汙染,所飼雞肉、雞蛋含有致癌物質戴奧辛的食安意外。但當時比利時政府卻同樣反應慢半拍,沒有立刻釐清事發原因,延宕至5月底,累計400多家雞場淪陷,事情壓不住後,比國政府才連忙宣布將雞肉、雞蛋與相關產品下架回收。
但此時事態早已一發不可收拾,與眼前台灣疫情如出一轍,當時比利時戴奧辛毒飼料汙染範圍也是在事情爆發後,又在短短數週內迅速擴大規模,最後連豬、牛與乳製品都無法倖免於難。
這場戴奧辛事件非但重創該國食品產業,許多企業痛失外銷市場,衝擊延續數年之久,前前後後累計經濟損失估計達台幣500億歐元以上。
風暴期間,比國農業部和衛生部兩名部會首長倉皇下台,當時執政的基督教人民黨(CVP)聯合政府,更在3個月後的大選宣告落敗。歸根結柢,CVP黨的政權可說是在輕忽養雞場污染的當下,就已經輸了。
所幸,CVP黨因戴奧辛風暴輸了政權,比利時人卻從這場深刻教訓中贏回食品安全。繼任的自由黨執政聯盟,進行了包含成立聯邦食品鏈安全局(FASFC)在內的一連串改革,成功帶領食品業再起,更讓比利時一躍成為食安第一的米其林美食王國。
為了深入報導比利時自戴奧辛風暴以來的改革成果,《遠見》在去年11月下旬遠赴當地採訪,發現甚至從一顆小小的雞蛋,就可以看出該國食安管理之進步。
由於徹底實踐「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鏈透明化管理,現在比利時連一顆雞蛋都可以查到源頭。只要根據市售雞蛋蛋殼所印編號,就可以查出這顆蛋來自哪個國家、地區、養殖場,甚至是哪個雞圈。
巧合的是,《遠見》赴比採訪期間,恰恰適逢英國與荷蘭傳出禽流感疫情,比利時也受到影響。但在有效防堵下,這波流感最後並未在比利時演變成大規模疫情。比國百分百落實食品可追溯機制,正是不讓食安意外變成災難的最大關鍵。
當時,《遠見》也採訪到比利時食安局局長迪瑞克斯(Herman Diricks),途中記者好奇問他食安局目前面臨最重大的問題是什麼?迪瑞克斯自信回答,該局的「重要工作」有很多,但卻沒有「重大問題」。
這不僅充分證明比利時已學會教訓,走出戴奧辛風暴,也讓人感嘆,台灣的官員,何時才能有這等自信,而台灣社會又何時才能學會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