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人的眼光看日本,不免要問:這個經濟大國的「生活」不好嗎?為什麼還要朝「生活大國」努力?怎樣的「生活」才堪稱「大國」?
舉例來說,我們覺得日本的電車便捷又準時,應該算是「生活」不錯了。但是日本人的希望不只如此;他們不要早晚通勤時擠得肋骨欲斷,女性得擔心毛手毛腳的「癡漢」,甚至還希望站著可以讀讀報紙、書刊。
今年六月間提出的「生活大國五年計畫」中,在社會資本充實的項目裡,就有一項是要將現在東京圈鐵路的擁擠率從二00%,至西元二千年時減為一八0%。根據日本民營鐵道協會的說法,到時候站著可以看報紙,只不過還是得折成四折才行。
鉅細無遺規畫生活大國
「生活大國五年計畫」在充實社會資本方面,還列出了二十七項目標,包括污水處理、綠化率、老人療養院、生涯學習、住宅供給、垃圾減量、都市生活環境、森林面積、道路網、公園普及率、停車場等,甚至連行車的平均時速、一小時內可達一中型都市的人口比率、一小時內可達交流道的人口比率、九十分鐘內可達機場的人口比率等等,也都列出數據目標。
該計畫還有另外幾個重點:一是到一九九六年時,要將每人每年的工作時數從兩千多小時縮短至一千八百小時;二是大都會圈裡的一般民眾只要大約五年的年薪,就可以買到品質優良的住宅;還有就是調整日本經濟成為以內需為主導,並與環保調和的經濟結構。
打從策畫之初,「生活大國」的構想就不斷受到質疑。大者,如日本經濟新聞的標題指出:「目標鮮明,手段曖昧」。自年初,首相宮澤喜一在施政方針演講上提出「生活大國」構想,至九月首相的咨詢機關「經濟審議會」完成計畫,其間的評語還包括了:缺乏具體政策、目標數據是否妥當、美麗遠景到底可不可能實現等等。
以縮短工作時間為例,立意固然美善,中小企業是否承受得了?面對目前的不景氣,製造業也許可以縮短工時、減少人手,服務業或商業部是要投入更多人力,才會賺錢。像去年發生的銀行職員無給加班,就是隱藏在水面下的問題。
再者,全球的環保意識以及勞力不足,都影響經濟成長;如何不依賴人手與時間,又能有高成長、勢必要有新的策略不可。
其次,像住宅問題,五年的年薪可以買到自己的住家,對於上班族而言是再好不過的,然而現實的情況並不樂觀。
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的調查顯示,不務農而將農地改為停車場或出租倉庫者多,蓋房子者只有五%而己;截至一一九九0年為止,東京圈內的市街化區域,十年來亦僅增加了二.七%。另外住宅開發所需的預算、增設鐵路的土地徵收困難等等,都有待通盤的立法與行政規畫。不動產業者也表示,房地產景氣不好,業績已經太低,很難再打壓房價。言下之意,「年收五倍」,對房地產是一個頭痛的咒語。
「生活大圈」的真諦
有人批評,在上者訂出計畫,打出目標要豐富國民生活,根本就有問題,因為提升生活品質是每個國民的事,真正的生活大國不是靠政府給的。這些看法亦頗能擊中「生活大國」計畫的弱點。
不過,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生活大國」計畫背後,是對於歐美式生活的憧憬。
在經濟上,日本達成了「超英趕美」式的繁榮,然而客觀環境的限制,使「生活」依舊不能超越。九月十五日出版的朝日新聞雜誌「AERA」,以「近代日本之精神病理」為題指出,日本外交上「脫亞入歐」的精神後遺症未癒。近代以來,日本人穿洋服,大啖牛肉鍋,乃至今日追逐歐美風尚,雖無不可,都不能忽略地狹人稠的事實。
生活,是與文化息息相關的。不看眼於創造符合現實環境的生活樣式與方式,總以歐美為目標,最後將變成捨「文化」而遷就「生活」,這樣究竟有何意義?
筑波大學副教授小谷清撰文「通往生活大國之道」中提到:即使拜新幹線建設之賜,可以住到郊外的大宅院,恐怕「生活大國」仍會變成「文化小國」。
他有一段話非常發人深省:「有人哀嘆京都的景觀遭受破壞。然而,只要當初造出京都之美的文化留存下去,再造幾個京都並不困難。文化沒有傳承,京都遭受的破壞不會停止。」換句話說,延續文化的生命,充實其內涵,才是通往真正的「生活大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