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博士人才不患多,而患不均!

陳良基:為高階人才尋出海口,不能只看供給,更要看需求端

滕淑芬
user

滕淑芬

2014-12-11

瀏覽數 43,500+

台灣博士人才不患多,而患不均!
 

台灣所有大學每年栽培的博士生約有5000人,這些高階人才該何去何從?是近日高等教育關注的話題。

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在「全國大專院校研發主管會議」上警示,如果不嚴肅面對博士的就業問題,十年後,「流浪博士」的人數將超過流浪教師。

台大副校長陳良基在第2天議程以「碩博教育再進化,職場投入零落差」為題發表演講,分析高階人才的三大「出海口」。

陳良基首先強調,「台灣的博士不是過剩,而是分配不均,」很多產業亟需高階人才,卻找不到。他請媒體不要再以「博士過剩」為標題,這是簡化了問題的複雜度;否則連台大也會招不到博士生,對台灣產業將產生重大衝擊。

陳良基分析高階人才的第一個出海口,是教職或做研究。以台、成、清、交四校來說,在學博士生約有1萬1000人,每年畢業2000人;但全國教職每年僅出缺1400人,再加上回國謀職的洋博士300人,僧多粥少,競爭激烈。

第二個出海口,則是進入產業做產品研發;而這個出海口需要學界和產業一起創造出來。

陳良基說,目前台灣大部分的產業仍在做「跟隨市場」的產品,用不到高階人才,但如果像台積電拚的是前瞻技術,自然就需要很多博士人才。

這方面產學連結需要打造好的生態系,大學與產業的眼光要放遠。例如國外研究機構已指出未來十大創新科技中,機器人是其中一項,也是台灣的強項。因此他建議,理工科博士生在選擇研究取向時,應著眼未來,而非想著「末日黃花的產品」。

博士人才的第三個出海口,是自行創業;但台灣創業的要素如技術、資金都還沒到位。

你訂了嗎?訂遠見兩年,額外加送一年,智慧閱讀不間斷

陳良基表示,台灣的創業資金嚴重不足,天使創投環境不佳。2000年時,天使創投投資新創事業的資金約有125億元,2012年減少到僅餘72億元。創投風險高,成功率僅一成,但若投資失利,政府卻無租稅減免,難鼓勵創投業者投資。

但他認為,創業仍可從校園做起,過去幾年,他帶著學生去找創投募款,已募得7億元天使創投基金,台大會陸續資助有潛力的博士生創業。

「台灣若想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高階人才不可或缺,目前博士生嚴重不足,只是方向需要調整。」陳良基說,為高階人才尋找出海口,需要檢視產學研整個供需鏈的生態系,不能只看供給端,更要看需求端。

「停止投資高等教育,將使台灣回到40年前的生活形態。難道這是我們要的嗎?」陳良基以比爾蓋茲的話提醒,大多數人都高估了短期效應,以為今天做明天就會有結果,但教育很難立竿見影;不過,大多數人也低估了長期效應,長時間經營才有辦法建立良好生態鏈。

培育高階人才,也要有這樣的體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