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我昨天都沒有讀書,等等一定考超爛!」這句話相信大家從小到大都不陌生,通常考卷發下去後,原本跟你說會考很爛的隔壁同學,不是考滿分,就是全班前幾名。
重點是,這些人往往眼睛都長在頭上。不過在荷蘭,從小學開始學業排名就完全不在家長或老師的目標雷達內,荷蘭人甚至極力避免孩子的相互競爭,讓他們不需要在別人眼光的壓力下,幸福成長。
我自己本身超討厭利用分數來排名,甚至決定你這個人在班上的地位,或許是因為華人的民族性,就是想要高人一等,但用盡各種方式去做比較,這對於一個心智正在成長的學生真的好嗎?
「學校不需要傲慢的學生,即便成績在優秀都一樣!」荷蘭康林中學的校長嚴肅的說,學校會為某些同學在某些科目表現良好感到高興,但不代表其他同學就差人一等。
(圖片來源:flickr woodleywonderworks)
【原文節錄】
再優秀都不准傲慢,責任感比好成績重要
荷蘭從小學起,就不以成績排名,學生沒有優劣之分,也避免孩子們惡性競爭,盡力讓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幸福成長。
站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簡稱THE)全球第74名的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裡,放眼望去,幾棟各自獨立、又充滿設計感的大樓,讓人彷彿置身科技園區裡。
沒有圍牆、沒有校警。若非街上湧入一群青澀臉龐的大學生、高樓頂樓以荷蘭文寫著「Universiteit Utrecht」,很難令外人相信,這是一所知名的研究型大學。
「我們不希望大學有等級之分的評比。荷蘭所有大學都是平等的,沒有等級、好壞之別,」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教育學專家耶普.專克斯(Dr. Jaap Dronkers)對英美兩國喜好為全球各國進行大學評比,頗不以為然。倡導公平、不倡導個體競爭,是荷蘭教育血液裡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