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當土改遇上選戰

林蕙娟
user

林蕙娟

1992-10-15

瀏覽數 16,550+

當土改遇上選戰
 

本文出自 1992 / 11月號雜誌 第077期遠見雜誌

年底選舉尚未進入倒數計時階段,一股對決的氣氛早已充塞全台灣,並將隨著選戰逼近而日漸高漲。 這是一場義利之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行政院正檢討與土地有關的法令,外界泛稱為第二次土地改革(「二次土改」)。一位行政院高層官員闡釋這次檢討土地問題的意義在於:使納稅公平,減少貧富差距,提高地方稅。

民意不在中常會

以社會公平為從政理念的已辭職的財政部長王建瑄,提出以實際交易價格課徵土地增值稅的方案,成為「二次土改」的前鋒,但立即引爆土地財團、房地產業者的強烈反彈;內閣尚未決定增值稅如何修正,過程中「財政部方案」、「內政部方案」、「折衷方案」不一。李總統、郝院長刻意淡化這次土地改革政策,先後強調沒有「二次土改」的說法。「二次土改」已成了漫畫家筆下嘲諷的「二次塗改」。

一群學者急急召開記者會、簽名連署表達意見。地政學者張金鶚忿忿不平:「土地增值稅按實價徵收只是二次土改的一部分,但這是二次土改的試金石,政府在第一步就躲躲閃閃,懾於財團。」

這群學者將一封充滿憤慨之氣的聲明寄給總統李登輝、行政院長郝柏村,「讓他們知道,民意不是在中常會、在高爾夫球場、在俱樂部裡……。」

一位政府高層要員也直指:「一小撮有錢人聲音直達總統,使總統誤以為這一小撮人就是「民意」。」

這也演變成一場意識型態之爭。較具社會主義色彩的三民主義是中華民國立國之本。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張景森在一份論文中指出,孫中山先生受十九世紀土地改革思想影響,認為土地制度乃是中國農民貧困的根源,也是中國未來防制資本主義弊端的關鍵。

中山先生將「平均地權」列為同盟會四大綱領之一,他解釋「……其革命後,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共享,……敢有壟斷以制國民生命者,與眾共棄之。」

從此國民黨以「平均地權」為重要政治口號。然而自辛亥革命成功以降,到渡海來台掌握政權,雖有修改七次之多的「平均地權」法令,卻均形同口號、具文;近年的房地產狂飆已驗證,台灣無疑是個資本主義社會。

意識型態對峙

「每一個地主都恨平均地權、漲價歸公,」熟悉工商界的台大政治系教授李錫錕指出。台中一位派系大老認為政府不應該「用共產主義」的方式,「把有錢人變沒錢」;在台北縣一位建築業者眼中,主張按實際交易價徵增值稅的王建瑄是「共產黨」,「只要把王建瑄幹掉,不管是國民黨、民進黨我都支持他,」他說。

意識型態的對峙下,土地財團將地利共享的理想等同「共產主義」;而學界則憂心,如果這次土改不能成功,台灣將變成投機的社會,不只產業會外移,一般人也待不下去。

執政的國民黨陷於理想與現實的掙扎。政策搖擺不定,每經一次選舉,都逼使國民黨在理想與現實間做一選擇,到底執政黨要把國家帶往何處去?

土改與選戰都成了政治問題,而非是非問題。政治即妥協,對國民黨來說,每一場選舉都是「政權保衛戰」,禁不起輸;這時集人脈、金脈於一身的「戰將」大於一切。

上月中旬,一份金光閃閃的國民黨二屆立委候選人提名名單,揭曉了國民黨的選擇,有房地產或財團支持的候選人至少占了五成。

過去的幕後金主如今披掛親征,或派出更多的代理人。不少人擔心,未來立法院是台灣政治重心,這些「一方之霸」進了立法院,公義和民意是否能發聲?

「我並不反對房地產業者進立法院,但要按比例,忠實反映選民結構,」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張景森質疑:「選民那有那麼多從事房地產的?」

「一個魚池能養五條魚,為什麼只養一條?」某位常與房地產業者交際應酬、瞭解他們心態的人士形容,房地產大軍壓境立法院,不外存著「人多,保護既得利益更堅強」的心態。

改革維艱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鑑往知來。事實上,現在立法院的生態已是「百分之九十的立法委員有個人生意,土地是近幾年最好的投資管道,人脈關係拉來拉去,幾乎都和房地產有關,」學者出身、疾呼防止「土地立委」主導立法院的立委丁守中指出。

年初,立法院才將保險法中投資土地的資金,由三分之一修改為一九%,使投機性降低。丁守中記得當時議場黨鞭飛舞,嚷著「不要讓修改後的新法通過啦,不要通過啦。」

改革維艱,學界、財團都心知肚明,與土地問題相關的政策,在立法院下一個會期(二屆立委開始掌握立院),絕對難以順利通過。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直言,國民黨已非四十年前大刀闊斧推行農村土地改革的國民黨。當時初來乍到,國民黨無地無產,推動改革沒有包袱,如今國民黨就是金權,金權就是國民黨。「要它大義滅親是不可能的,」二屆國代廖文章對改革表露悲觀。

幾位觀察台灣政治的學者指出,為了立足台灣,國民黨的本土化即金權化。要獲取地方勢力在政治上的支持,國民黨在經濟上給派系寡頭獨占的好處,彼此共生共榮。

遇到選舉,國民黨對掌握人脈、金脈派系的縱容,更使賄選愈演愈烈。有人調侃政府對買票是「不樂,見其成」選舉經費愈花愈多,也唯有有錢人才能在選舉中脫穎而出。

本土化就是金權化

「依附土地取得權力,是政治鐵律,」曾競選過台北縣長的李錫錕說。而土地財團、房地產業的幾項特質,正符合當前投身選舉的幾項要素。

要素之一,在台灣,投資土地穩賺不賠,並且是獲利極高的「暴利」。業者比較,「從事貿易的人只要有一成利潤就笑翻天,」但地皮一炒,利潤可以高達本金的好幾倍;「有上十億、上百億家產的人,拿一、二億出來競選,簡直是九牛一毛。」

要素之二,房地產、建築業界通常具有密實的人際關係網絡。一位土地財團的助選員說,每蓋一個社區,建商必能取得住戶名單,建商與住戶的關係並不是交了屋就斷了,「在選舉時,還是票源所在。」

此外。房地產業者在取得土地、建屋階段的層層關口,都需向地方政府、地方勢力,黑白兩道「打點、打點」,長期下來,平時累積的政商關係、兄弟道義,也是選舉中的動員資本。

更重要的是,房地產業明顯具有依賴國內市場的特質(不像外銷型的企業關心的是國外市場),並依賴地方金融系統(如農會)、行政預算系統(如鄉鎮公所、縣市政府)的支持,它們的利多或利空,全視國內公共政策的走向而定。

「透過選舉,出來影響政府決策的動機相當強,」一位觀察者指出,這已是業者不約而同的默契。

贏了選舉輸了社會正義

為了能繼續點土成金,國會觀察基金會執行長姚立明分析,「土地立委」的金權政治可大略分成三種層次:最下層者,是用較明顯的手段爭取自己事業上的利益,通常容易被揭發,例如承包工程;第二個層次,是當拉攏政府與其他業者的媒介者,並從中分紅,例如向政府「關說」的行情是分五%,讓政府與業者彼此見面的行情是分一0~一五%;最高的層次是「政策性關說」,即民意代表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批判政府政策,完全不露痕跡又不犯法地保衛自己的利益,例如中常委在中常會中痛斥土地改革,股市大亨在立法院強調股市要自由化……。

發起國觀會的學者擔心,由這次參選二屆立委的候選人背景來看,未來立法院的金權政治,無論檯面上或檯面下,層次愈來愈高,層面愈來愈廣,「而且這些人也不在乎輿論,不是說理所能打破的,」姚立明感慨。他更憂心,往後幾年,年年都有選舉,又是國建六年、國際局勢、兩岸關係、統獨明朗化的關鍵時刻,「而今年這種代表地方利益、少數人分贓的候選人備出,使我對台灣未來的政經發展存疑。」

一位國民黨官員透露,在國民黨七人小組的提名過程中,各地黨部主委報告候選人背景,有錢、沒錢總是主要考量。下述的報告在提名過程中經常出現:「某人做事無所不用其極,但白道、黑道都通,一定要提他。」

這位官員只能嘆息:「其實選贏、選輸要如何評價?提了這些人,贏了,但黨的體質將往何處去?」

政府、財團、民代站在同一陣線,社會正亟需監督的力量;然而在野政黨制衡力不足,甚至其中也有與金權掛勾者;民間自發性的監督國會團體在人力、物力都有待加強;仗義直言的學界也需凝聚更多力量……。

但這場戰爭已經開始,至少每人一張的選票就是捍衛理想最直接有效的武器,決定社會正義究竟是不是幻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