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醫藥衛生的進步,人類的平均指命不斷地在延長。加以家庭計劃的推展使生育率顯著降低,工業社會的人口組成近年來呈現著急速高齡化的趨勢。就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來看,日本為九.六%(一九八三年),加拿大為九.七%(一九八一年,預計至本世紀末約為一二%),西歐國家由於生育率很低,高齡化的傾向尤其明顯。
根據聯合國對世界各大洲人口老化研究的預測,到公元二○二五年,工業化地區(北美、西歐、東亞)的人口中,均將有五分之一為六十歲以上的老年與近老年人口。(見附表)
老年問題受重視
光復之初,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僅占總人口的二.五四%;到了民國六十年則為三.○三%,民國七十三年提高至四.八五%。據專家估測,五十年後台灣地區人口可能達二千七百萬人,而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此例將高達一六%?
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相對增加,使老年問題受到政府的重視。即使在工業社會中,老年人享受不到一般農業社會年長者享有的社會地位與權威;但是在民主社會中,老年人口握有如此比例的選票,自然也具有相當的發言分量。但是更重要的是現代人對老年期的觀念已顯著地在改變。
由於一般人健康狀態普遍增進,老年期不再被視為衰病期與依賴期;相反的,從退休開始到活動力的消褪,通常有一段相當長久的健康與自立階段,可以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與從事建設性的工作,這段學者稱為「第三春」(The Third Age)的階段,倘若有計畫地加以準備與充實,將能豐富生命而充實人生。同時,第三春的期間正隨著生活素質的提升而逐漸延長。如何開拓「第三春」的生涯,也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共同關切的課題。
早期老年問題的焦點,幾乎集中在經濟的保障與醫療的照顧,因此,退休給付與健康保險成為老年福利的主題。然而這些年來社會大眾逐漸承認,一般退休者的健康狀況較諸二、三十年前的人們為良好,但是家庭結構的轉變使他們覺得精神上的支撐同樣不能忽略,所以醫療照顧與教育照顧必須兼顧並重。
第三春大學與起
數年前,高雄市政府曾為老年人辦理「長春學苑」,一時傳為美談。不過,長春學苑的規模很小,而且未曾納入大學的體制。而今西歐與美國地區的大學正熱心地為退休者或即將退休者開辦長春課程,特別是從法國開始推展的「第三春大學」漸蔚為主流。
所謂「第三春」,如依法文直譯,應為「第三年紀」。人生的第一年紀為發育中的童年與青年,第二年紀為生產力旺盛的壯年與中年,到了退休(六十五歲)以後,法國人稱為第三年紀。這一階段雖然從工作崗位退下,在生活上仍不必依靠他人扶持,並維持著相當的活動力,與真正老衰的「第四年紀」有別。
第三年紀期間的長短,隨個人體能而有相當差異,但若能從教育上善加利用,不僅可以延長這階段的年限,而且使人生更充實、健康而幸福。
第三春大學通常附屬於一個大學,或只是大學內部的成人教育學院,或為大學裏的老年學研究所,平常兼辦一些推廣教育課程,也有第三春大學只是以一個老年教育中心存在。第三春大學的經費來源不完全一致,有來自教育行政機關的專款贊助,也有來自社團捐贈與學費收入,而最大多數則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援。
在課程類型上,可稱多姿多采,有利用大學假期開辦自一周至二個月期間長短不同的長春學苑 ,提供老年人重溫校園生活,並與同輩生活一起,享受知識與人情味的溫馨。也有如同美國新罕布歇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pshire),採取與國外大學合作,為老年人開辦海外研討會,到歐洲大學城旅居一段時間,研討當地文化傳統或某些特定專題。
開放大學
有些第三春大學則只有設置學生輔導中心,輔導並協助老年學生選修大學裹某些所系課程,平常並為這些學生辦理聯誼活動與學術座談。還有的第三春大學採取「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的形式,製作協助老年人適應生活環境的教學節目,於電視與廣播系統播出,此外也提供函授課程供老年人選修。
第三春大學的教育目標可歸納為六點:(1)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延緩老年人習見病症的出現;(2)增進老年人與其同輩團體及其他年齡友伴的社會接觸;(3)實現教育機會的民主化,使大學為這些迄未被重視的人開放;(4)加強老年學生的社會意識,提醒他們自求多福,充實人生;(5)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地方建設的義務工作,並對社區活動提供貢獻;(6)使大學更迎合地方的實際需要,為地方人士謀福利。
活到老學到老
雖然「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很早就已存在,但是類似第三春大學專為退休後的老年人開辦長春課程,卻是最近十年的事,在教育上長春教育運動至少顯示如下四點意義:
第一、終生教育理念的落實--由於知識爆增,科技與各科學術發展日新月異,一個人必須終其一生繼續接受某種形式的教育,始不致在觀念上或知識上落伍。這種「終生教育」的理念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就一直非常流行。然而終生教育的推展一向著重在「在職進修」與「專業提升」的層面。
長春教育運動雖然也提倡終生教育,卻含有更深一層的意義,認為人生每一階段分別有其「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有待透過教育來充實這階段的生活內涵,發揮這一階段的人生價值。這種體認正如同發展心理學,早先只看重兒童心理學與青年心理學,近年來則將研訂內函延伸至人生全程,使成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也漸盛行。
選課不為文憑
第二、教育目的多元化的肯定--在民主教育思潮發遠之前,學校教育走的是雙軌制,部份上層社會子弟接受的是所謂文雅教育(literal education),而一般平民子弟則接受職業教育。現代人文教育思想蓬勃,強調「學做人」的教育跟「學做事」的教育在課程結構上應該兼顧平衡。學「生」也者,一方面學習生活上的實用知能,提高職業生活的工作力,培養專業人才;然而每一個學生也應該同時學習如何生活得更充實、更有意義,更能把握生命的意義。
近年來文雅教育的論調復趨高張,對長春教育不無影響。老年人到大學選課,不再為學位文憑,而在豐富精神生活內涵,瞭解人類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究周遭環境急遽變化的意義,純粹是為了拓廣視野,提升生活的境界,所以教育的人文陶冶功能受到普遍肯定。
第三、老年學習能力的認識--傳統的學習心理學總以為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到了青年期達到高峰,其後就走下坡,而到老年則漸至谷底。這種誤解已因成人心理學的研究而漸澄清。雖然成人的短暫記憶力有隨年齡減退的現象,但是學習能力是多層面的,特別是資訊科技的發展,如電腦科技的應用,可濟學習過程中記憶力較弱之窮。
不少學者也指出,老年人閱歷豐富,觸類旁通,在學習上自有其長處。而一部份上年紀的人認知能力較差,非因智力衰退,而係疲勞、注意力欠佳與學習動機不夠強烈的緣故。
第四、世代整合社會的促進--在西方社會,三代同堂已漸罕見,老年人漸從年輕人或壯年人為主的社會活動退出,所以社團活動漸成為年齡階層的組合。長春運動的推展有意突破這種藩籬,透過有系統的輔導,協助老年人從事義務工作,參與社田服務,讓他們以積極的參與及開朗的態度贏得年輕人的尊重與悅納。
樂以忘憂
不列顛與北愛爾蘭的「退休前協會」從一九六四年成立以來,就一直為接近退休者(五十至六十五歲人士)辦理諮商服務、義工訓練、保健教育、人生講座與人際溝通輔導,希望這些服務的對象在退休後在心情上常保年輕,開朗,退而不休,積極參與社區工作。
當一個人在精神上有所寄託,從事他自認為很有意義的活動,「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將是人生很高的境界,長春教育運動的目的也在帶給老年人精神上的穩定力量,開展人生的第三春。
(郭為瀋為行政院政務委員)